你的法律启蒙是啥河南法制栏目律师说法?相信不少人跟小北一样河南法制栏目律师说法,总是期期不落地守着电视,等待《今日说法》。
前段时间,撒贝宁回归主持《今日说法》。我们又从他那里听到了熟悉的那句 “各位好,欢迎收看本期今日说法”。
有网友大呼:一代人的青春回来啦 !
也有网友说,看惯了在综艺里贡献诸多笑点的小撒, 突然严肃正经起来,怎么还不习惯了?
《今日说法》在豆瓣上,节目评分高达9.1,可以说吊打一众国产悬疑剧。
从1999年开播到现在,《今日说法》已经走过22个春秋,它成为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每当节目前奏响起,很多90后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中午放学回家, 一边吃饭一边和家人看电视的场景。
大家或许还记得 “梦境擒凶”案,在以科学严谨著称、讲究真凭实据的节目中,这是唯一带有“玄学色彩”的离奇案件。
被杀害的弟弟给姐姐托梦,“告诉”她尸体被埋葬的地点,协助警方破案河南法制栏目律师说法;而在警方的不懈追查下,真相终于大白。
而小北 印象最深刻,觉得最震撼人心的,是“母子沉尸机井案”。
1991年5月23日,河南省修武县河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魏淑敏,在带着4岁儿子骑车去赶集的路上被强奸杀害,由于种种原因,案件的真相长期沉入沉沉迷雾下的湖底。
幸好,办案人员没有放弃。
接到报案的刑警范新河锲而不舍“追凶”25年,一次次重回犯罪现场,由一个嫌疑人转向另一个嫌疑人;而命案现场提取的一枚精斑,作为关键性证据,由法医整整保存了25年;为的就是将犯罪者绳之以法,给被害人家属一个答案、一个交代。
苍天不负有心人,随着DNA检验技术等现代刑侦科技的发展,刑侦人员终于锁定了为非作歹的恶徒;令人遗憾的是,此人已病逝10年,不得不开通过开棺验尸,这才确定凶手。
这个案件的跨度长达25年,靠着一代代刑侦人员的执著追寻,终于实现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诺言。看后无人不为之动容。
这期节目名曰“较量”,节目的最后称:
“整整25年的较量,终于有了结果。”
***
常年保持全国午间收视第一的《今日说法》无疑具有时代意义的法制节目,也是“中国人当之无愧的法律午餐”。
节目中形色各异的案件,一次次加深着我们对法律、正义和人性的思考。
| 《今日说法》 中的经济犯罪案
| 引发网友对“法律”激烈的讨论
我们通过这档节目, 见证了我国精神损失费赔偿第一案、“受教育权”第一案、“禁止家庭暴力”首次写入法律……
它引起大家对法律的重视和激烈讨论,也让我们见识到社会和生活不同纬度的侧面,对情与法、正义与法、执法与司法等重要概念,有了更具象化的认知。
可以说,《今日说法》一点一滴记录了中国的法治进程,也一代一代树立起中国人的法治意识。
时至今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除了传统的法制栏目,普法工作越来越多样化,诸多法学专家也在新媒体时代大火出圈。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罗翔教授▼
罗翔教授曾做客《今日说法》
他6个多月成为B站第二位粉丝过千万的up主,是B站建站以来,粉丝增速最快的人。
他以一种 “说段子”和“讲故事”的普法方式,拉近了人们与法律之间的距离。网友们在弹幕里纷纷表示,“太上头了”,不知不觉中,加深了法律意识,学到了法律常识。
掀起学法热潮,这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 让法律入脑入心,并用于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让法律成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每年的12月4日都是全国法制宣传日。
借此机会,小北向大家推荐几本有关法律的书籍,希望你能从中 感受到法学的实用性和魅力。
01
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很多人都有个误解:我也不是坏人,从不犯法,是不是法律就与我无关呢? 其实,法律和法学离我们每个人的距离都很近。
大家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假设你好意邀请朋友搭你的车,但在驾驶的过程中出了事故,你和朋友都受伤了,那朋友可以向你索取赔偿吗?
罗翔老师说过: “法律无非解决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而这样生活中的矛盾,并不罕见。
在 《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关于“搭车受伤问题”不同观点的争论。
支持驾驶人不作赔偿的观点认为, 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助于构建 和谐美好的社会。
如果法律能够规定在驾驶人出于好意的情况下,排除受损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那么大家都能安心地帮助他人。
《阳光普照》电影剧照
这种想法也是很人性的,毕竟,发生事故时,驾驶人自身也会受到损害,如果仍要对无偿搭乘人承担责任,不是过于残酷了么?
支持这一观点的还认为,愿意同乘的人在想要搭乘时,就应该认为其 单方面放弃将来可能存在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全民目击》电影剧照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 驾驶人也要承担赔偿责任。
首先, 在你来我往的人情社会,“好意”是很难判断的。比如,某次免费乘坐他人的私家车,但是在其他机会下,搭乘人以其他方式还礼。
其次,就算是因司机好意搭乘,也不能在事故发生之后,要求即使受伤也不允许向司机请求损害赔偿。运行的汽车只是作为危险源, 驾驶人的一切过失都不应该被原谅。
如果推向极端情况,那驾驶人很可能 装作交通事故而故意杀害搭乘人。《今日说法》就曾经播出过一个 杀妻骗保的案件。
2018年1月,辽宁锦州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驾驶员在经过环岛时, 严重超速,笔直地撞向墙面。开车的丈夫周进受重伤,坐在后排的妻子不幸死亡。
事故并非意外,死者家属发现丈夫为妻子购买了大额意外保险,若妻子死亡,丈夫可获赔2900多万元。经查,这是一起有预谋的骗保案。
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以 故意杀人罪、保险诈骗罪,判处周进死刑。
丈夫的行为着实令人震惊,而他最终也 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价,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和制裁。
02
刑罚与犯罪:善与恶的交界
不同的犯罪行为对应着不同的惩罚。衡量犯罪的标尺,是对社会的危害。
《论犯罪与刑罚》中将犯罪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 毁伤社会的犯罪;第二类是 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第三类是 扰乱公共秩序和公民安宁的犯罪。
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这就需要 刑罚与犯罪相对称。
在同人类欲望的普遍斗争中, 防止一切越轨行为的产生是不可能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随着个人利益日益交织在一起,很难按照几何公式将不断增加的越轨行为引向公共利益。
一系列的越轨行为可以构成一个无形阶梯,它的 最高一级是直接毁灭社会的行为, 最低一级是对作为社会成员的 个人所可能犯下的、 最轻微的 非正义行为。
对应着这些 从高到低排列的犯罪行为阶梯,需要有一个 由最强到最弱的刑法阶梯。
有了这种精确的、普遍的犯罪与刑罚的阶梯,我们就有了一把 衡量自由和暴政程度的潜在的共同标尺,它显示着各个国家的 人道程度和败坏程度。
如果对两种不同程度侵犯社会的犯罪处以同等的刑罚,那么人们就找不到更有力的手段去制止实施能带来较大好处的较大犯罪了。
在一些国家, 犯罪界限含混不清,赏罚分配不当,造成了一种与法制相矛盾的道德,造成了一些 只顾现时而相互排斥的立法,使最明智的人面临遭受最严厉处罚的危险。
恶和善变成了两个虚无缥缈的名词,连生存本身都捉摸不定,政治肌体因此而陷入危难。
因此, 不同的犯罪采取什么刑罚最适用,同样的刑罚是否在任何条件下都同样有利,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03
法律与人性,如何平衡
在很多人眼里, 法律就是一行一行冰冷的条文,是没有人性的;但是它们同时都是人制定的, 条文背后是立法者关于人性的深思。
“法”能不能容“情”?
有人说, 法不容情,这里的情是私情。与大众意志相背离的个人私情,是不能被法律宽容的,否则就是徇私枉法。
有人说, 法也容情,这里的情是公情。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但生活在同一社会中,感情的需要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相同的。这种一致之情汇合成社会共有之情。
有人认为,作为一个法律人,需要有“ 专业范儿”,应当只关心“法律问题”,客观冷静地分析抽象人的行为是否满足不法和责任。
不掺杂情感的技术分析,才是好的分析; 越冷酷,越酷。
也有人说,理想的法律人, 不能只是一个技术娴熟的法律工匠,也不能是一个仅凭着精湛的专业技能来冷静分析案件的机器。
就如同缺乏医者父母心的医生,即使技术再好,也不能成为一个“大医”。面对各种犯罪,法律人也不能只是关注法律本身,却对 案件中的“人”漠视无睹。
在作为前提的专业技能之外,他还应该有一种 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一种 对人情世故的洞悉。
北大的车浩教授在 《车浩的刑法题》一书中,分享了他“刑法分论”课程的考试题,并进行了颇为详细和生动的解读。
他希望学生们不仅仅关注分数,还能关注试 卷背后的道理和情怀:
我们平时所分析的甲、乙、丙、丁或A、B、C、D,并 不是虚拟的抽象人,也不是哈哈一乐的对象,更 不是被当做标本来解剖的客体。
他们与你我一样,都是一个个 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只是有时候被命运所戏,卷入到了偶然的漩涡中,成为被害人,或者犯罪人。
我还奢望的是,在你作为律师为一个被告人辩护时,当你作为法官决定一个犯罪人的生死时,如果还能依稀想起当年考试中出现过的悲剧人物,由此让你在辩护时多一点耐心,在判处死刑时多一点斟酌,那么这次考试就是有意义的。
法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愿你我心中永远高悬法律的明灯,照亮人生的征程。
-End-
编辑:国栋,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
《论犯罪与刑罚》,
[意]切萨雷·贝卡利亚 著,黄风 译
《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
[日]道垣内正人 著,张挺 译
《车浩的刑法题》,车浩 著
图片来源:电影《全民目击》《阳光普照》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pup.cn
本期活动
《今日说法》是你的“法律午餐”吗?你觉得为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法律”?你认同这个观点吗?在 评论区留言和小北聊聊吧!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 《论犯罪与刑罚》。
《论犯罪与刑罚》》
这部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首次翻译成中文出版以来,本书已被列入中国法学研习者的书目。
《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
这是一本由著名法学家撰写的有助于人们学会思考与说理,通过10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案例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的书。作者还借题发挥,触及判例拘束力、法解释的方法等法理论层面的议题,通过具体案件展现了法学理论的魅力所在。
《车浩的刑法题》》
主要收录了五套刑法考题及十多万字的考题解析。这五套大型案例题目被网友封为“神考题”名作,分别被定位为“巧合”“悲情”“宫斗”“史诗”和“穿越”。题目设计不仅情节曲折,涵盖大量的知识点,而且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法学教育的思考。
☝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最怕听到“想开点”?
不输《扬名立万》!震惊北京城的真实大案
为什么我越来越不爱“滤镜”了?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