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隋间少林寺有菩萨僧(带发修行)一百廿人河南汝州148律师,著名的有慧远(532~592)、洪遵(530~680)、灵斡(535~612)等。慧远曾从僧稠学禅,隋时出任洛州沙门都维那,开皇七年(587年)奉敕入长安。洪遵约于551年入少林寺,从道云攻律学。道云著有《四分律疏》九卷,洪遵扣其关户。后北上邺都,依止道晖。大象二年再入少林,亦于开皇七年奉敕入长安大兴善寺。十一年中(591年)共印度僧译经;十六年(596年)敕立为“讲律众主”。他的弟子,开启河南汝州148律师了唐代律学的相部宗(法砺)及东塔宗(怀素)。隋文帝开皇年中(581~600年),下诏将柏谷屯一百顷田地赐给少林寺。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山贼曾攻入少林寺,遭到僧众的抵抗,便纵火焚烧河南汝州148律师了塔院。奇怪的是埋葬跋陀的“灵塔”(木制)却不起火,得以保存下来。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在洛称帝,号“郑国”,派其侄王仁则扼守柏谷屯,改为州。武德四年四月廿七日(621年5月23日),少林寺上座善护、寺主志操、都维那惠、寺僧昙宗、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僧满、僧丰等十三位僧人,在城内州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里应外合,夺取了州城,擒拿了王仁则,归顺了秦王李世民。秦王派王君廓占领了这个军事要塞州城。三天后,李世民派李安远持秦王教书,往少林寺宣慰。这就是传说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的来源。后来,秦王下令将柏谷屯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赐给少林寺。
武德五年(622年),因少林寺原属“伪郑”之地,被下令废,这是少林寺第二次被废。但是,少林寺僧因有“翻城之功”,不伏减省,上表申诉。至武德七年七月(624年)才获敕“依旧置立“。八年二月(625年)土地登记时,又错误地注明为“口分田”,直到贞观六年(632年),才改正为“赐田”。又依《均田令》,每位和尚还可以分得“口分田”30亩,赐田和口分田,是少林寺的财政来源。经过“贞观之治”,少林寺走向繁荣。这时的少林寺依地势高卑分为上方(西台)、下方,共有十二院。上方风景最佳,分布着翻经堂、舍利塔、跋陀灵塔、普光佛堂等建筑。
唐初,少林寺以律学著称,有明遵、慈云、元素、智勤律师,虚求一义,洞真谛之源。明遵是相部宗法砺之弟子。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600~664),家乡在少林寺西北约12公里偃师县府店滑城村。他于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645年),显庆二年九月廿日(657年)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译经、修禅观,并以此送终,均不获允准。
唐高宗、武则天对少林寺深表关注。咸亨三年十月三日(672年),唐高宗御书《般若碑》碑额,王知敬书写了碑文;武则天为其亡毋杨氏(?~670)作功德于少林寺,又为高宗升遐(684年)作功德于少林寺。禅宗五祖弘忍的十一位大弟子中,就有慧安(俗称老安,582~709)、法如(638~689)驻锡过少林寺。法如奉侍弘忍十六年,弘忍去世后才离开黄梅。他于永淳二年(683年)来到少林寺,“守本全朴,弃世浮荣”,默默修禅。至垂拱二年(686),他才在少林寺开演禅法,“光复正化”,“再振玄纲”。他主张“一行三昧”,以一印之法,密印于众意。《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立于689年,是关于禅宗史最早的碑刻史料。该碑提出了禅宗第一个传承表:“天竺相承,本无文字。入此门者,唯意相传。……南天竺三藏菩提达摩绍隆此宗……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当传之不可言者,非曰其人,孰能传哉!”这应是最早的“六祖”说,即五祖弘忍传法于法如。此碑立于少林寺东,此时神秀、老安、惠能等大师都健在,未见其提出异议,可知这一传承表较符史实。法如弟子中较著名者有李元圭(644~716)及新罗僧惠超。裴撰《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撰于开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728年),文云:“复有大师讳法如,为定门之首,传灯妙理。弟子惠超,妙思奇拔,远契玄纵,文翰焕然,宗途易晓。”惠超后西行求法,撰有《往五天竺国传》,今只存残本,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武周长安四年四月七日(704),三藏法师义净(635~713)在少林寺设立“戒坛”,依《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标相”而设。中国律仪,一向依昙无德部《四分律》为准。义净则移植了有部律仪。少林寺“三纲”即寺主义奖、上座智宝、都维那大举、法济等禅师及都城洛阳的大德高僧们都参加了结坛仪式。这可能是一个“琉璃戒坛”。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敕少林寺置十大德僧,从寺内僧中选任。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十一月(723年),敕命一行禅师将“太宗教书”一本及玄宗御书七字交少林寺寺主慧觉领龋后刻于裴所撰碑上:“太宗文皇帝御书”七字碑额系玄宗御书;“世民”二字,系太宗在武德四年所书。玄宗以来,少林寺著名的禅僧有元圭的弟子灵远(?~729),普寂的弟子同光(700~770),昙真(703~763)、法玩(715~790)以及同光的弟子真坚(728~784)等人。据载,同光“演大法义,开大法门,二十余年,振动中外。”真坚则“探讨毗尼,制造仪钞”,“远近流行,乃至新罗异域”。
贞元十三年(797年),长安大兴善寺僧性宽(745~817)“感非人于少林寺”。“非人”即“人非人”,指紧那罗,似人而有一角。自此,少林寺以“紧那罗”为护伽兰神。元和五年(810年),新罗国全州人慧昭(774~850)受戒于少林寺琉璃坛并习禅多年,830年返国,在康州智异山建玉泉寺,卒后谥为“真鉴国师”。
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五年(842~845),毁佛之举逐渐升温,达到高潮。时少林寺情况不明,估计也一度被废。唐宣宗大中四年八月十五日(850年),诏河南尹于熊耳山重建菩提达摩的“圆觉塔”,请洛阳龙门山天竺寺审元上人主持。
大中十三年(859年),彦晖(840~911)于少林寺受大戒,承习毗尼,研味经论。可知在九世纪时少林寺仍是律禅双修,宗法于神秀的北宗禅。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法华行钧(848~925)被请为少林寺主持。他是一位天台宗大师,早年依止于会善寺法素禅师,攻研《法华经》。他任主持的这年冬天,黄巢义军入汝州、占洛阳,取长安,称皇帝,国号“大齐”。但少林的寺院生活,晏然如故,行钧还主持了修葺大殿、塑造佛像的活动。若干年后(时间不详),少林寺第四次遭到毁废。值再开佛法,行钧率弟子“复立殿堂,兼塑佛事。”他临坛度人,领众讽经,直至去世。
北宋初百年间,少林历史无资料可寻。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帝乃启用范仲淹、富弼主持“新政”。庆历新政不足一年而失败。留心空宗者始于汴京(今开封市)设立禅院。富弼则请云门宗攸禅师于少林寺及偃师府店之招提寺开演禅宗(约1060年以前)。将曹洞宗风带入嵩洛的是义青的两大弟子道楷(1043~1118)和报恩(1058~1111)。道楷的弟子中,有清江作过少林寺住持。报恩禅师大约在1093年前在少林寺宏扬曹洞宗风,终使少林寺“革律为禅”。清江的名字见于楼异《卅六峰赋》石碑,署曰:“住持少林禅寺传法沙门清江”(1101年),又见于西京永安县公据碑,署曰:“十方少林禅寺住持清江”(1105年)。据此可脂至迟在1101年,“少林寺”已改称为“少林禅寺”,则知此时少林确已“革律为禅”了。
元符三年(1100年),诏治泰陵(宋哲宗陵)。登封令楼异请因余力修建菩提达摩的“面壁兰若”,这就是今少林寺西北一公里的“初祖庵”,大约完工于1122年。蔡京还书写了“面壁之塔”四字。蔡京被称为“六贼之首”,乃一代奸臣。初祖庵归少林寺管理,这也是后代称菩提达摩为“少林高僧的”原因。初祖庵附近有“达摩洞”,传为达摩头陀坐禅之所。
北宋灭亡以后,嵩洛一带战事未息,所谓“四方冗穰,在处联兵;戎马生郊,戈铤满地。”约天眷三年(1140年),“无迹庵主、善应道人”法和(1079~1157)为少林寺住持,他是道楷的大弟子、焦山长老普证法成(1071~1128)的弟子,是一位“曹洞之机立契,芙蓉之旨顿彰”的大师。他的弟子祖端(1115~1167)也作过十五年的少林寺住持(1145~1160)。今存石刻《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像》,就是祖端上石制作的。以激励寺僧念咒练气。自金大定元年(1161年),先后有临济宗的法海(1132~1178)、悟鉴、普照、兴崇(1166~1208)、教亨(1150~1219)及宏相(1161~1224)为少林寺住持。
郑州普照寺有位临济宗大师“宝公”,法海、悟鉴、教亨都是他的弟子。宏相又是教亨的弟子。这位“宝公”又常常被人混同为曹洞宗的希弁弟子法宝(1114~1173)。教亨是一代高僧,历主大刹。曾受丞相夹谷清臣之请任中都(今北京市)潭柘寺、庆寿寺住持。晚年至少林寺,主张三教合一。从法海到宏相,临济宗在少林寺传法五十余年。此时禅法,似已南传福建。
自金宣宗贞佑(1213年)以来,蒙古铁骑屡屡南下,河淮悉为战区。金宣宗匆匆迁都汴京(1214年),中都沦陷(1215年)。金国又升洛阳为“中京府”(1217年),派移剌粘合在少室山修筑工事,囤积兵戈粮草以备战。当此之时,中都文人学士纷纷南渡,不少人侨居嵩洛。
金末蒙初有曹洞宗大师万松行秀(1166~1264),不但主张“冶五宗为一炉”,而且“儒释兼备”。他对政治,曲识机缘。他任中都西郊仰山栖隐寺住持时,曾献诗于金章宗;在蒙古占领中都后,他又率僧道北上,朝见窝阔台大汗于行宫。他的僧俗弟子众多。弟子东林志垄木庵性英等相继作了少林寺住持。
志隆在少林寺,建了一所便民免费的“药局”,取世所必用、疗疾之功博者百余方以为药,使病者自择焉。他还派懂中医的二僧主持药局事务。时在1220年,慈善事业,自此为始。志隆还重修了达摩“面壁庵”和“雪庭西舍”。他请万松行秀的俗弟子、屏山居士李纯甫(1185~1231)写了《重修面壁庵记》及《新修雪庭西舍记》这两篇绝妙的文章。李纯甫主张:“卷波澜于圣学之域,撤藩篱于大方之家”,会儒佛道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椰而指归于佛祖。他提出,“使圣人之道,不坠于寂灭,不死于虚无,不缚于形器,相为表里。”他大声疾呼:“世法拘人虱处禅,忽惊龙跳九天门”,必须“种种谬说而求”大解脱。
李纯甫是一位有着“一条生铁脊,两片点钢唇”,“啸歌袒裼,出礼法之外”,“宁为时所弃,不为时所囚”的叛逆型人物。腐朽的时风令他深恶痛绝。李纯甫的主张,被元好问概括为“孔门禅”三字。这是少林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思想变革,雷渊甚至主张立李纯甫为“亚圣”。但反对他的人却讽剌他“毕竟诸儒板不去,可怜绕舌费精神!”保守势力,弥天盖地,“孔门禅”昙花一现。木庵性英大约在1225~1233年间作少林寺住持。他是一位“诗僧”,与辛愿、元好问等人为诗友。人们称颂他“书如东晋名流,诗有晚唐风骨。”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这批士大夫们感慨“世事都销酒半醺,已将度外置纷纾乍贤乍谁为我?同病同忧只有君!”这也是金代将亡的一首挽歌。
在蒙古勃兴的时代,早有两个僧团取得了蒙古大汗们的信任,这就是以临济宗海云印简(1203~1257)、刘秉忠(法名子聪,1216~1274)为代表的僧团和以曹洞宗万松行秀、耶律楚材(湛然居士,1190~1244)为代表的僧团。蒙元初年,万松行秀的三位大弟子先后作了少林寺住持。他们是乳峰德仁(1197~1266)、雪庭福裕(1203~1275)和复庵圆照(1206~1283)。从而奠定了少林寺“中兴”的基础德仁,面目严冷,不矜名誉,不贪货赂,不趋炎附势,不以“正法眼藏”妄为传授。福裕则是一位“曲识机缘”的高僧。乙已岁(1245年),他受忽必烈大王令旨,在少林寺作“资戒大会”,大约度僧徒约三百人。
戍申岁(1248年),定宗贵由下诏,令福裕为哈剌和林的太平兴国寺住持。癸丑岁(1253年),被宪宗蒙哥召诣帐殿,奏对称旨,授“都僧省”之符,作了“诸路释教都总统”。乙卯岁(1255年),任燕京十方延庆禅寺住持。戊午岁(1258年),他发动并参加了佛道大辩论,佛教徒击败了全真道。庚申岁(1260年),世祖忽必烈赐给他“光宗正法禅师”之号,主持燕京大万寿寺,取得都南“闲田”二百余顷,开办了药室、浴宇、贾区,壮大了寺院经济。晚年归栖少林而逝。福裕在少林寺确立了宗法制度,他制定了七十字的传法序列:“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真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福裕在少林寺的弟子有五峰慧庆(?~1324)、中林智泰(?~1290)、藏云慧山(1243~1308)、普惠慧道(1237~1299)、慧炬(1221~1288)、足庵慧肃(?~1292)、在庵慧正(1227~1289)、通辩慧定(1214~1287)、灵隐文泰(?~1289)等等。他们有人作过住持,有的则作了东西两序的八大执事。
少林寺武术招生办:1853851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