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 趙氏宗亲” 加入关注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河南裕禄律师事务所, 欢迎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河南裕禄律师事务所!
出品 | 趙氏宗亲(ID河南裕禄律师事务所: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1952年,河南开封河南裕禄律师事务所的一名男子在翻修老宅时发现了一个精美的木盒,里面装着一个其貌不扬的海螺,本想扔掉,却无意间发现其中大有玄机。
据悉:这位男子名叫李大海,家住在河南开封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里。
只是因祖辈遗留下来的老宅年久失修,每到夏日便虫鼠四蹿,冬日更是四处漏风,于是他便寻摸着整修一番。
谁知,刚动土不久,就从南面的破墙里挖出一个木盒来。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是一只比鸡蛋还要大的海螺。
若非翻修老宅打通了这面老墙,李大海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家还有这么样东西。
这只海螺通体呈米黄色,五个淡褐色的螺层整齐地交叠着,整个螺壳轮廓规整、色彩鲜明,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李大海将海螺的壳口摆正,发现壳里早已空洞,里面的原住民已不复存在了。
不过,壳口边缘一层淡淡的红晕,却让人觉得这只海螺好像是刚从海里爬出来一样。只是随着时间流转,曾经不起眼的生命如今倒变成了一件工艺品。
李大海寻思着这不就是一只普通的海螺,为何祖先会放在如此精致的木盒之中,又为何要大费周章将它藏匿于夹墙之中?
难道还怕别人偷走不成,难道这个宝贝价值连城?他越想越纳闷,于是便拿起海螺聚精会神打量起来。
李大海仔细端详着海螺,它的尾部略尖,5个米黄色的螺层,犹如阵阵涟漪逐层散开,富有层次感。
该海螺的外表面是颜色深浅不一的螺肋和细沟,摸起来凹凸有致,均匀的分布在海螺的表壳上,看着赏心悦目,别有趣味。
最有意思的还要说它那硕大的敞口,杏黄色的内壁莹润光泽,看着就像是从海里捞出来的海螺,刚被掏出了里面的螺肉,生气十足。李大海将螺口对着耳朵,似乎还能听见海浪拍打海岸的哗哗声。
但是李大海琢磨了许久,依然无法揭开海螺的神秘面纱。
正在李大海想得出神时,身后忽然传来一声女孩的称赞声:叔叔,好美的海螺啊。
李大海扭头一看,原来是邻居的小女孩。
小女孩盯着海螺出了会神,便打趣道,原来叔叔童心未泯,也喜欢这种小玩意儿啊!随后,她又歪着小脑袋,好奇地问道:这海螺是你从海里捞来的吗?
李大海笑着说:说来也是奇怪,这海螺是我从自家的老墙里挖到的。
说罢,便将海螺递到了满眼稀奇的小女孩手里。
女孩接过海螺仔细端详起来,这海螺看着怪怪的,表面锃亮锃亮的,像是抹了一层油,但摸起来又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李大海听了心头一惊。女孩说的没错,这海螺确实太过漂亮了,一点没有原住民居住过的痕迹。
想到这里,李大海越发好奇起来,于是对小女孩说:闹不好,我得去趟县城,请专业人士给鉴定一下了。
女孩一听,立马支招说:叔叔,不用那么麻烦,我舅舅是个考古学家,要不就去舅舅上班的那个文物局瞧一瞧吧?
后来在女孩的陪同下,李大海来到了当地的文物保护局,让文物专家帮忙看看这个海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于是,保安将他们带了进去,在一楼的办公室里,他们如愿见到了文物专家,李大海立刻把盒子拿了出来,文物专家接过后打开一看,也是被吓了一跳。
文物专家连忙询问海螺的由来,李大海也搞不清楚,只说是在自己家的老房子里找到的,在他家至少得有四五十年了。
专家不再说话,拿出放大镜开始认真研究,结果还在海螺的内壁发现了一串类似文字的凸起,但却看不出写的是什么。
不过不一会儿,专家就放下了这个神奇的海螺,专家说:这的确是人为烧制而成的物品,名字叫做仿海螺象生瓷杯。
这种瓷器起源于明末清初,制作出来被用于观赏或者陈放物品,像鸡鸭等家禽形状的比较常见,而海螺则十分罕见。
说完,专家还轻轻拿起海螺将其尾部朝下放到桌子上,它竟然直直地伫立在桌子上屹立不倒,男子十分纳闷询问其中缘由。
专家继续解释,这个海螺可以站立是因为它的底部有三个小凸起,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它可以站起来,而它只有站起来才能被人使用。
原来这只海螺是乾隆年间制作的仿生陶瓷
无论仿制玉石、古铜、戗金、镂银、漆器、螺钿、藤编、竹木、匏蠡等器物,还是仿制胡桃、莲子、花生、栗、枣、荷莲、樱桃、蚌、虾、蟹等动植物,全都打造得惟妙惟肖,令人爱不释手。
其实仿生瓷能够制作得栩栩如生,自然少不了釉色品种大爆发的功劳。
无论是简单的红釉、青釉、天蓝釉、祭蓝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仿钧釉等,还是复杂的茶叶末釉、炉钧釉、孔雀绿釉、青白釉、仿木纹理、仿漆剔红、蓝釉镂雕、黄釉仿柳条编纹等。
或是绚丽斑斓的粉彩、斗彩、珐琅彩、杂釉彩、金银彩等,都已进化到了巅峰。
毫不夸张地说,乾隆年间出产的瓷器,无论在高温、低温色釉,还是在釉上彩、釉下彩等各种高难度的工艺方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窑工们造不出来的。
正如清代朱琰在陶说中所写: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寂园叟亦在陶雅中提到:像生器皿,色目非一。
那为什么清朝的仿生瓷,能够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
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督陶工唐英的不懈努力,他在管理御窑厂的20余年中潜心研究,极大推动了瓷艺的快速发展,并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专著,均为研究制瓷史的重要文献。
因为成绩斐然,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以至于此时的官窑被敬称为为唐窑。
当年正是在烧瓷行业异常繁荣的大背景下,那只巧夺天工的海螺应运而生,要是不解释,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它的真假。
那么这只仿生海螺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事实上,这只仿生海螺除了具有非同一般的观赏价值外,还拥有特殊的功用:那就是放在书桌上,用来盛装墨墨用的清水。
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听完考古学家的述说后,李大海与隔壁女孩惊得目瞪口呆。
李大海反应过来后,认为这既是一件珍贵的文物,那就捐献给国家吧。
现如今,这只海螺样式的仿生瓷珍藏在河南博物馆门下。
而现在的博物馆就像是一个时光机,从工艺品品以往的盛世繁华留下的结晶。所幸遗珠没有被淹没。我们才能从中窥视到这些勤劳和智慧下的产物。
不得不说,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器制造出来,但是,却总感觉少了些许温度,少了些许情感。而相对于机器产物,曾经的手艺人更是让人敬佩不已,只是,这些手艺人却是越来越少了。
现在,广西钦州的陶瓷行业也是很多,他们的雕刻技术相对来说:有模有样。
除了,这个雕刻技术外,还有1994年,北京博物馆从潘家园古玩市场花了90万,淘一批北魏陶俑,结果让人没想到的,这些陶俑竟然全都是伪造的瓷物。
与古为徒 厚重华滋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传统文化
深耕姓氏人文
凝聚精神动力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