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点石律师事务所

河南点石律师事务所(河南点石律师事务所电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8-17 15:00:08 浏览1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关于将介石的身世,一直是众说纷纭,看法不一。一说是蒋介石祖籍浙江奉化,一说是河南许昌。蒋介石本人及国民党政府的官方说法,蒋的祖籍为浙江奉化;后来由于有了自称为蒋介石亲哥哥的河南许昌乡民郑发千里寻亲,将蒋介石的身世搞得扑逆迷离起来,甚至有更多的人相信蒋介石真的就是河南许昌的郑氏后人。

  一、蒋氏之言:浙江奉化说

  国民党正史中记载蒋介石之父蒋肇聪继承父业经营盐店,先后娶徐氏、孙氏、王氏。徐氏生子锡侯,生女瑞春,后亡故。孙氏已亡,无后。王氏(即蒋介石之母王采玉)为浙江嵊县葛竹村有则公(姓名不详)次女也。嫁与肇聪填房,生子瑞元(即蒋介石)、瑞青,生女瑞莲。

  蒋介石也在1920年自己的日记中记述:“我蒋氏在唐代由台州迁奉(化)……”来龙去脉十分清楚,不容怀疑。

  二、小说家言:河南许昌说

  但是在不少野史中谈到蒋介石的出生地时,都说蒋介石姓郑,叫“郑三发子”,尤其是作家唐人的《金陵春梦》出版后更是影响极大。该书这样描写:

  光绪年间,王采玉先嫁给河南许州繁城镇后郑庄一位郑姓农民,生有三子,即大儿郑绍发(俗称郑发)、二儿子郑二发与三儿子郑三发(就是后来的蒋介石)。郑家世代务农,老实巴交,唯有三儿子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而其母王采玉偏爱三子。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过得去。迨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为了活命,郑氏农民与妻子各带一个孩子去逃荒。蒋介石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后经人介绍,给一位姓蒋的商人当奶妈,乃至做了填房,又一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

  三、民间考证:许昌说并非空穴来风

  据史学爱好者考证,清光绪十年(1884年),郑发(即郑绍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父亲郑福安,母亲王采凤,哥哥郑大发早年夭折,弟弟小名合成,又名三发子,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

  郑发生前讲述,光绪十七年(1891年),许昌大旱,庄稼基本绝收。到了秋天,郑发一家决定外出逃荒要饭,因郑福安体弱多病,便留家看守门户,王氏带着两个儿子去了开封。他们走后不久,郑福安去世。

  在开封城内有一家益泰盐行,老板姓蒋,是浙江省奉化的一个大盐商。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采凤成为蒋老板家中的保姆。当时,蒋老板有个长子叫蒋锡侯,和郑发以及弟弟三发子是好伙伴。郑发一家三口到蒋府一年多以后,蒋老板原配夫人去世,不久便与王采凤成婚。由于郑发不如弟弟合成聪明机灵,在家中很受冷落,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节过后离开蒋府自己谋生。郑发曾干过学徒、巡警,后在部队中又从士兵逐步提拔为副班长、班长、特务长、掌旗官、排长、副官、连长。1921年部队被冯玉祥缩编,郑发解甲归田。

  其间在1904年,郑发曾去开封蒋府,可惜已是人去房空,连过去的仆人也不见了。经询问得知,蒋家已在他离开不久返回浙江奉化。街坊邻居一说他的弟弟改成蒋姓,跟随母亲去了奉化;还有一说是蒋老板只把三发子带走了,把他的母亲留在了开封,两个月后其母亲病死。从此,郑发再没能见到母亲和弟弟。

  四、手足情深:郑发千里寻亲梦难圆

  郑发回到许昌老家后以种田为生。1933年元宵节,郑发带着儿子郑双喜到许昌城观灯,在许昌专署衙门前,他发现大门口挂着两幅人物照,一位是国父孙中山,另一位虽然不知其名,却与自己长得出奇的像。郑发问卫兵,卫兵告诉他这一个人叫蒋介石,是当今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问卫兵蒋是哪里的人?卫兵答是浙江奉化人。

  他怎么和我长得这么像,又是奉化人,他是不是跟随母亲到奉化的弟弟?从此,郑发有了去南京认亲的想法。

  1933年秋,郑发乘火车到达浦口后,刚下火车,便被宪兵搜出了邬挺生写给蒋介石的信。宪兵硬说郑发认亲是假,而一阵审讯下来没有什么结果便没收了他的路费,装进北上的闷罐车让他回河南。

  1941年,郑发一路跋山涉水去重庆第二次寻亲。到重庆后,郑发来到位于大阳沟的河南同乡会,由郜子举、姚廷芳、李肖庭等人帮忙给蒋介石写了一份求见申请。又过了些时日,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把郑发接到他家中,许以5000现大洋重金,打发他回许昌。郑发谢绝。

  1941年,许昌大旱,1942年遭蝗虫灾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郑发在重庆,蒋介石发恻隐之心,从西安往许昌调运小麦。当时的许昌人都说是蒋介石的二哥郑发的“劲儿”(意思是:门路、活动的结果)。蒋介石对许昌情有独钟,救济粮救了许昌人,历史见证:蒋介石没忘祖宗。

  之后,宋美龄召见了郑发。劝他回河南,但郑发不答应。

  见宋美龄、戴季陶都不能将郑发劝回,蒋介石在郜子举等人的呈文上批了个“戴笠处理”四个字。蒋介石既没有承认是真,也没有说是假,该怎么处理,让戴笠看着办。计谋多端的特务头子戴笠经过权衡,把郑发软禁在了白公馆。

  1944年春节刚过,重庆方面以“国民政府内政部”的名义,给郑发的家人寄去了500元钱,并让许昌县政府通知其全家举迁重庆。之后,郑发妻子魏氏带着14岁的女儿喜云入川。为找蒋介石认亲,郑发在重庆一住就是3年。看到妻子女儿的到来,他喜出望外。一天,郑发酒后失言,向外界泄露了寻亲被关押在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的机密,引起蒋大怒。戴笠立即命令把他和妻子女儿转移到了中美合作所的另一处监狱——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监狱里,郑发结识了“疯子”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

  抗战胜利后,郑发一家在戴季陶的劝说下返回许昌老家。郑发认亲回到许昌,当天,许昌县县长宋珉,灵沟镇镇长王天木等人便亲自到车站迎接;三天后,又由专员吴协唐出面在专署中为郑发举办了宴会。郑发被安排为许昌县候补参议员,由认亲前的一介平民成了风光满城的人物。1946年11月下旬,南京国民政府救济总署副署长郑道儒来许昌询问郑发的生活。但是郑发并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他希望见到蒋介石哭诉家事,得手足情。

  1946年12月,郑发南下南京寻亲无果,次年夏天,郑发返回河南,郑家受到当地政府厚待。

  1948年5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郑发再次到南京寻亲。和前三次一样,蒋介石不见。8月中旬,失望的郑发返回许昌。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逃往台湾。1973年2月20日,郑发在家中去世,终年89岁,寻亲愿望破灭。

  五、真假咋辩:史料中的迷离身影

  除了小说家言和相关人员回忆外,民国史料中,对于此事也是有迹可寻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中一个叫郑发的河南籍人分别于1946年和1948年给蒋介石写的两封信:

  第一封信写于1946年12月13日,信封写有:“国府官邸蒋主席亲启,本市昇州路糯米巷15号郑发呈。”信件正文:

  “主席钧鉴:敬禀者。窃郑发62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光绪二十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至民国十八年秋,并蒙主席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怅然。发分别赖京晋谒无门。同学敬请崇安。民人郑发拜启。”

  此信道出一个史实,就是蒋介石曾到许昌寻亲,结果,由于郑发当时不在家而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信中以同学及郑老师福安,来暗示他们都是郑福安的儿了,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当时蒋介石收信后虽没接见自己的“哥哥”,但还是给了他个“步兵少校”的虚衔。

  第二封信写于1948年5月23日。信封写有:“总统文官处吴秘书长鼎昌转呈大总统蒋钧启;南京昇州路糯米巷16号郑缄。”信件正文:

河南点石律师事务所(河南点石律师事务所电话)

  “大总统钧鉴:敬禀者。窃发年64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光绪二十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总座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至民国三十五年,发奔至南京,蒙总统派吴秘书长鼎昌召见,心感莫忘。发今来京,……专呈一函,恳求总座恩准召见,解数十年渴望,幸得一见,感戴之至。肃此,敬请崇安。步兵少校郑发鞠躬。5月23日。”

  信中,用“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暗喻他们同为郑福安的儿子,都是许昌灵沟镇人。

  六、待解的迷团:DNA会给出最终答案

  郑发的两次南京寻亲,每次都由国民政府文官长兼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吴鼎昌的接见,每封信都得到了国民政府各级主管的谨慎处理的认真归档。若郑发真是骗子,他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能使上至国民政府的文臣武将,下至省长专员,县长都信以为真,有的还为他封官加爵,赏金赐银,就连蒋介石本人都拿他没有办法,这就更不可思议了。

  蒋介石逃亡台湾后,思乡心切。1961年在台北郊外偶然发现一个名叫“福安里”的村子,便命人在这里建筑起一座中国四合院式的行馆。蒋介石临终前,又向亲人交代要死后暂厝福安里。蒋介石的生父叫郑福安,这是冥冥之巧合,或是蒋介石有意寻找“福安”的归宿,天知、地知,蒋介石知。

  虽然,历史当事人早已过世,但这一迷团还一直纠结着郑发的后人。2009年,他们甚至向蒋介石的后代发出“滴血认亲”的请求。

  为此,郑氏后已经委托河南一律师事务所对自己的血样进行采集、提取、封存,作为对比样本,并随时准备与蒋介石及其他男性后代遗留的检材进行Y染色体比对鉴定事宜。

  该鉴定一旦实施,就可以彻底解决蒋介石出生地“浙江说”“许昌说”这一争议多年的悬案。

  但是,此请求一直没得到蒋氏家人的回应,唯此,有关蒋介石的身世之迷仍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历史话题。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