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源翔律师事务所曹律师

河南源翔律师事务所曹律师(河南经源律师事务所)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8-26 14:54:05 浏览18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刘先银撰文并题写《濡须刘氏光裕堂》续修族谱序,刘强东“湘潭刘氏钟灵堂”

刘先银撰文并题写《濡须刘氏光裕堂》续修族谱序,刘强东“湘潭刘氏钟灵堂”

泱泱刘氏,华夏望族,当代全国姓氏位列第四。

神州大地,历代刘氏名人辈出,自尧开始,从远祖邦公到文帝、景帝及中山王刘胜,

再如唐开国丞相刘文靖、宋九江太守刘戢、明湖广巡抚刘仑、刘汝佳等等。

当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谱就属大汉刘氏,既源于两千多年的皇族血脉,又源于刘氏名人文化的反复冲击。

讳祖刘邦,起于彭沛。汉武鼎盛,光武中兴。西汉有刘安,西晋出刘琨。三国刘备起于青徐,南朝刘裕起于江南。

北汉刘崇,据守太原;南汉刘隐,占领两广。匈奴刘氏,源自汉匈联姻。刘曜长安创前赵,刘渊离石建前汉。

刘屈丐朔方立大夏,国祚不长,亦甚光彩。念河南源翔律师事务所曹律师我祖建功立业,灭秦兴汉,开赵立夏,改晋立宋,南北复汉,薪火相传。

于是乎,汉族正统,华厦主流,皆刘氏先祖之功。咸颂河南源翔律师事务所曹律师我祖,何等辉煌。

2012年北京 刘先银题写匾额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月 壬辰年金秋 刘先银书法作品

刘先银题写书名《杲昃》

刘先银题写书名《觉醒年代》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刘先银题写书名《荣木轩》

刘先银题写书名《杲昃》

刘先银题写书名《杲昃》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

刘强东寻祖“湘潭刘氏钟灵堂”

刘强东应该是“皇亲国戚”。其太爷爷出生在湖南湘潭,家族是“湘潭刘氏钟灵堂”

“刘氏钟灵堂”位于湘潭县花石镇的茅屋湾

《濡须刘氏光裕堂》续修族谱序

濡须刘氏(光裕堂)第二次建祠第七次续谱 主编:刘希玲

光阴荏苒,我濡须刘氏光裕堂,自嘉靖年间建祠于芝南一字城,共续修家谱六次。恰逢政通人和,国家昌盛,第七次续修宗谱乃光裕堂刘族之夙愿。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谱载,刘千一是吾光裕堂始祖,南宋末年由安徽休宁率族迁至濡须芝山。至明朝更为鼎盛,嘉靖年间都堂刘仑创建吾族光裕堂,后其侄刘汝佳主修光裕堂刘氏宗谱。此谱于民国十年(1921)辛酉年六修,谱序由清光绪恩科举人、浙江盐大使、姻亲方澍所书。濡须刘氏乃刘楚之后,唐齐国公刘沼生三子,长子刘楚,为光州大都督、沛国忠简公。其立序曰河南源翔律师事务所曹律师: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希先名永锡,裕后德同居。

泱泱刘氏,华夏望族,当代全国姓氏位列第四。神州大地,历代刘氏名人辈出,自尧开始,从远祖邦公到文帝、景帝及中山王刘胜,再如唐开国丞相刘文靖、宋九江太守刘戢、明湖广巡抚刘仑、刘汝佳等等。当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谱就属大汉刘氏,既源于两千多年的皇族血脉,又源于刘氏名人文化的反复冲击。讳祖刘邦,起于彭沛。汉武鼎盛,光武中兴。西汉有刘安,西晋出刘琨。三国刘备起于青徐,南朝刘裕起于江南。北汉刘崇,据守太原;南汉刘隐,占领两广。匈奴刘氏,源自汉匈联姻。刘曜长安创前赵,刘渊离石建前汉。刘屈丐朔方立大夏,国祚不长,亦甚光彩。念我祖建功立业,灭秦兴汉,开赵立夏,改晋立宋,南北复汉,薪火相传。于是乎,汉族正统,华厦主流,皆刘氏先祖之功。咸颂我祖,何等辉煌。

诚然,每个家族、每支血脉,只要锲而不舍的上延必然有其辉煌与传承。观今览古,修谱乃上承先人之志,中尊族人之意,下启后人之心。吾氏光裕堂宗谱自六修延今九十一年矣。光裕堂刘姓子孙经历时代的演变,支世绵延,代有闻人。家属繁茂,族风淳朴。喜逢和谐盛世,我族之贤者,不忘祖德,钟情谱事,倡为续修,此乃贤达之举世。籍此之际,愿吾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亿万斯年,永葆其昌。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月 壬辰年金秋 刘先银于首都北京

刘先银题写《濡须刘氏光裕堂续修族谱序》2012年 北京

光裕堂参考对联:祖德久远,圣恩传世代,仁谦礼信,贤达耀乾坤。

发天文之炳焕,符帝德之悠长。

濡须刘氏(光裕堂)第二次建祠第七次续谱公告

南宋末年吾始祖刘文(字千一)由安徽休宁率族迁至濡须芝山。家世显赫,人丁兴旺。至明朝更为鼎盛,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都堂刘仑创建河南源翔律师事务所曹律师了吾族光裕堂,建祠于芝南一字城。后其侄刘汝佳主修光裕堂刘氏宗谱,续辈: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西)先名(明)永锡、裕后德同居。以此对族人寄予厚望。自濡须始祖千一公始,吾刘氏世居于无为南门一字城,期间有明御史、湖广巡抚刘仑,工部主事刘汝佳等名吏。按“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希(西)先名(明)永锡、裕后德同居”由刘仑侄辈刘汝佳(明工部主事)所立,并自汝佳公孙辈从“廷”开始立序。至“先”辈已二十世矣!

濡须刘氏(光裕堂)第二次建祠第七次续谱

主编:刘希玲

刘姓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38%,为中国人口第四大姓。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庐州府志》上就曾记载了刘姓与安徽的不解之缘。

以封地为姓

在四川彭城郡传经堂的刘氏宗谱中,记者看到这样的记载:“上古唐尧的儿子,名叫监明。河南源翔律师事务所曹律师他的后代,封在‘刘’这个地方(今河北省唐县)。后代子孙就把‘刘’作为姓。这就是刘姓的开始。”

参与刘氏第六次修谱的刘荣光老先生告诉记者,其实我国的刘姓家族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是炎黄子孙。最早记载刘姓为尧帝后裔的书籍,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明确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传、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姓谱牒,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上的记载,帝尧的后裔有刘累,世称刘氏。而《千家姓查源》上也记载,刘姓出自远古时期的帝王陶唐氏,后裔封于刘,其后世子孙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刘氏。

始祖为南宋抗元名将

据刘荣光介绍,他们这支刘氏是从江西那边迁徙过来的,但是地点和时间已无从考证。现在的家谱上有明确记载的始祖是南宋抗元名将刘虎,刘虎的事迹在《庐州府志》上都有记载。刘虎父亲以上,五世同堂,是个孝友和睦的大家族。刘虎是农民家庭出身,却喜爱武艺,善于带兵。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刘虎支援安丰战役,在贾鸡山、陈村、漕口等地,歼敌六百人,荣升二统军,领辖千户十三人。在战斗中,刘虎射出的箭,又准又狠,常常穿过敌人的挡箭牌,应弦声,敌兵倒下。当时百姓都称赞他是打攻坚站、埋伏战、侧击战、追击战的万能统军。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刘虎收复盐城,淮安。而且没有一天不打胜仗,因此被提升为镇江副都统制。

当时,元军的水军、陆军合力向南宋进攻。刘虎带领勇士乘风放火,烧毁敌军的营寨,大败元军。但在追击战中,元军调集战车,在车上放箭阻挡,刘虎不幸中箭,箭是从他的腹部射进去的,刘虎昏厥了过去。一会儿当他苏醒以后,他仍然能够指挥诸将追击。并最后活捉了元军将领阿术鲁等10人。后来在担任泰州长官,指挥守城时先前的箭毒发作,不久就去世了。

蚂蚁埋尸的故事

刘虎的堂弟刘师勇、刘师雄、刘师贤,都是宋代名将。其中,刘师勇因战功卓著,多次担任禁卫官。临安失陷后,刘师勇和一班臣将护送赵昺皇帝转战到广东台山的钦头湾附近的崖门。而崖门之战却以失败告终。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跳海殉国。刘师勇等将领转战海上,后见宋朝大势已去,刘师勇忧愤而卒。至今,钦头湾还流传这样的故事:刘师勇死后,尸体随浪飘至铜鼓山钦头湾河口时,如生人睡着一般,不腐不臭。村民们把他捞起,见他身着官袍,知道他是个朝廷大官,便回村拿锄头等工具准备把刘师勇安葬。谁知等他们回到沙滩上,居然看见无数只蚂蚁已经叼沙把刘师勇埋好了。村民们称奇,对刘师勇肃然起敬。此后,村民每逢出海,必然要到刘师勇墓前拜祭,祈求保平安。此风习一直延续至今。(张亚琴胡作法/文)

一、刘氏来源

根据许多史料和刘氏族谱记载,中国的刘姓绝大部分来自唐尧帝之后,这是刘姓之主流。尧帝晚年将帝位让于虞舜,将自己的儿子丹朱源明(有称监明,建明)封在刘地(河北唐县),后来被封刘地的裔孙,便以地为姓,始得姓刘了。直到下传十八世祖刘累。据传,自刘累以下,几十代皆繁衍生息于丰沛、彭城一带,此地亦有“古商大彭氏”之称。据刘氏族谱载:“自累公,传至七十三世祖荣公(即刘邦的祖父,丰公刘仁号的别名)定居在丰,以至七十五世祖邦公,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由此可知自累公以后,世居丰沛。”故徐、丰、沛乃刘氏之古籍居地。

《左传》《史记》等文献记载:刘累出生时手中有“刘累”纹稣,以为吉祥,遂以为名。以御龙、驯龙著称,受命为也甲驯养龙,被赐为“御龙氏”,后因雌龙死去,刘累怕被治罪而携家眷潜逃鲁县,也就是昭平湖风景区邱公城遗址,并在此生活、终老。

刘氏祖庭邱公城岛随湖水涨落时隐时现,岛上散落着史前、夏商、周汉时期的文物,刘姓始祖刘累时期的遗迹随处可见,有“中原文化宝藏”之美誉。湖东岸边刘累墓地庄严肃穆,汉光武帝刘秀筑台招兵的遗址招兵台雄浑壮观;杨家名将焦赞、孟良屯兵故址依稀可寻,鲁阳公挥戈返日的传说神秘动听,气势宏伟的拦河大坝、绚丽多姿的平湖晚霞,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鲁县投资数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中的刘氏祖庭大型景观,包括有世界刘氏联谊中心,天下刘姓第一祠——刘累祠、刘氏名人苑、中华龙文化大观园等。刘氏名人苑将利用殿堂、祭坛、纪念林等形式,集中展示古今中外刘氏的业绩,是海内外刘氏寻根归宗的场所,以碑林、殿堂、微缩景观为表现形式,展示龙文化的博大丰富内涵。

1 出自柳姓,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帛州、山东的曹县一带,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2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3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4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三、郡望堂号【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河南源翔律师事务所曹律师(河南经源律师事务所)

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4.濡须刘氏宗祠光裕堂:谱载濡须刘氏乃刘楚之后,唐齐国公刘沼生三子,长子刘楚,为光州大都督、沛国忠简公。南宋末年吾始祖刘文(字千一)由安徽休宁率族迁至濡须芝山。家世显赫,人丁兴旺。至明朝更为鼎盛,嘉靖年间都堂刘仑创建了吾族光裕堂,建祠于芝南一字城。后其侄刘汝佳主修光裕堂刘氏宗谱,续辈: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锡、裕后德同居。以此对族人寄予厚望。自濡须始祖千一公始,吾刘氏世居于无为南门一字城,期间有明御史、湖广巡抚刘仑,工部主事刘汝佳等名吏。由刘仑侄辈刘汝佳(明工部主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所立,按“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希(西)先名(明)永锡、裕后德同居” 派文,并自汝佳公孙辈从“廷”开始立序。至“先”辈已二十世矣!

四、家乘谱牒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四川:成都蜀汉族谱、乐山刘氏家谱。

五、历史名人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彻:即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启: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六、濡须刘氏宗祠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zhi

从目前现有的资料中,光裕堂在刘氏宗族中,有多处版本。

第一个是内洋光裕堂。内洋属陆丰境内,其由客家始祖刘祥(127世)传刘广传(128)传刘巨渊(129)传刘孔礼(138世),刘孔礼(谥义轩)于1435-1455左右创立光裕堂。

其二为赣州信丰光裕堂,刘振惠先生曾介绍信丰光裕堂谱序如下:刘交(74世祖)传刘端字舜臣(127世),传刘竹轩(128世,1154年生人),信丰光裕堂经历了彭城堂、正伦堂后,由刘竹轩创立了信丰光裕堂,1258年刘氏修族谱时,由刘氏130世良臣公同榜进士文天祥作序。

其三为湖南涟源市杨家滩俗称杨市,是湘中地区有名的千年古镇,老刘家是杨家滩刘氏的祖居之地,始建于康熙四十七年,规模宏大,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由光裕堂、怡然堂、六吉堂等堂院组成,有房屋数百间,居住着刘氏家族一百多户人家。老刘家以天井多而著称于世,据说原有天井108个,现在尚存48个。小的约三五平方米,大的达百多平方米。老刘家建筑科学合理,纵横交错的走廊把各堂院连在一起,雨不湿鞋,晴不怕晒,十分方便。晚清时期,刘氏家族有刘岳昭、刘连捷、刘腾鸿等多人晋升为达官显贵,老刘家更加兴旺发达,规模不断扩大。现在老刘家的正厅还悬挂同治皇帝御赐的“大夫第”牌匾,显示了刘家曾经的显赫地位。但其具体谱序不清楚。

至于以上三处光裕堂之间,或三处光裕堂与濡须光裕堂之间有无联系,就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1.濡须光裕堂为刘楚四子刘蛡之后,刘祥(翔)为刘楚次子,刘蛡yi xǔ因黄巢起义留居休邑,刘祥与其史迁福建,因此此两处光裕堂非同一人创立。

2.信丰光裕堂为刘交之后,濡须光裕堂与内洋光裕堂均为中山王刘胜(刘邦之后)之后,况且其76世以后的谱序明显与濡须刘氏不符。

3.作为刘姓建筑中有光裕堂的建筑,在各地均有了现,如浙江、湖南、安徽等地,是否说明其一定为光裕堂之后,难以肯定,但一定会有某种联系。

以上,仅作为清明节之际对祖辈的追思,也希望更多的人共同探讨、研究!

濡须刘氏宗祠

刘先银山水作品2011北京

濡须光裕堂探源

濡须,今安徽芜湖市无为县之区域也。经数次多方寻根问祖,于当地宗亲处寻刘氏光裕堂露字号族谱一份,此谱于民国十年六修,全卷分32册,1949年战乱有宗亲至台湾时带走其中12册。谱序由清光绪恩科举人、浙江盐大使、姻亲方澍所书。谱载濡须刘氏乃刘楚之后,唐齐国公刘沼生三子,长子刘楚,为光州大都督、沛国忠简公。忠简公生六子,“翱、翔、翎、蛡、翊、豳”,蛡字依仁,唐同光元年翰林承旨学士,是为迁休邑(徽州府)之始祖,休邑今之安徽休宁县。其后人刘希禹生三子,长子文,字千一,为我濡须始祖。次子荣,字千二,从姑熟(今安徽当涂一带)。三子滕,字千三,从龙舒(今安徽舒城一带)。自濡须始祖千一公始,吾刘氏世居于无为南门一字城,期间有明御史、湖广巡抚刘仑,工部主事刘汝佳等名吏。按“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西)先名(明)永锡、裕后德同居。”自刘汝佳公孙辈从廷开始,至“先”辈已二十世矣!

通读族谱,尚有不清楚之处:

1.刘沼之前谱上无记载,一说为刘邦之后,一说为刘交之后。也不清楚光裕堂何时立,来由何处,目前也很少有资料介绍光裕堂。

2.刘依仁至刘希禹中间断代不清,其居于休邑,是不是能确定为今天所说的安徽休宁。一直以来,有说来自江西婺源、或江西吉安、或江西武宁等,是不是在休宁与濡须之间有个过渡?

3.刘文,千一公迁至濡须具体年代不清。

经数世,濡须刘氏历经朝代更迭,特别是近代抗日战争、国内战争,但其群居地相对固定,目前主要分布有三种情况:

一支仍居于安徽无为县一带,遍及凤凰井、王家渡、南门等处。曾有一支去台湾。1954-1966年众所周知原因,一支外迁至安徽省望江县华阳镇、安徽省宿松县等处,其中一支后由华阳迁至江西省彭泽县棉船镇(奇福公、奇怀公等),奇福公传至十九世西坤公,其后人现移居至广东珠海。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寻求发展、寻出路、创事业人群越来越多,濡须刘氏已不仅仅局限于无为县当地,已涉及台湾、江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已呈方兴未艾之势!

4.西坤公自小移居江西后,一直念念不忘故土之情,常提及诸如西斤、先德等儿时伙伴,每每与我们谈起先祖“刘都督”“黄金头”等雅事,喜不自禁。其于1989年回乡省亲,1996年辞世前仍经常谈起,对家族族谱了解不深的遗憾!2008年我至当地寻根,也偶遇西斤及先德后人,不免有些伤感父亲的早逝!由于时间关系对族谱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疏理,没有与当地宗亲进行广泛交流,写此文仅为让更多的刘氏宗亲了解光裕堂,了解濡须刘氏,光大我族!特别是本族宗亲能知木本水源,无负祖辈荫护,无负父辈培育。

也深切希望本族贤达仁心之士,秉承六修族谱之善意,不使之敦本而收族,结我族人,秉笔篡修,濡须刘氏必将生生不息,人才辈出,发扬光大!

光裕堂

医堂名,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医堂主人为清代著名医家李世泰。

李世泰(公元1736年~?),上川口(今青海民和县)人,西夏末帝李睍第十七世孙,东府第十四代土司,官至从三品。碾伯名医巨汪如之外孙。少年时喜好医道,刻苦攻读,手不释卷,弱冠悬壶应诊。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以家族堂名——[光裕堂]为其医堂名,济世行医。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袭职,以防守省城有功,加级从三品。虽居官,却常为人治病,有药到病除之效,声誉远播。乾隆五十年,毅然辞职,至西宁纸房街开业行医,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妇孺,均认真诊治,因成名医。嘉庆十八年告休。他通典晓理,精内外妇儿,尤长妇儿。处方精当、药少力专,所用方药,善于变化,应手奏效,胜受推崇。第七世孙李积敏(字慎言,号泰乐)为中医疑难病学科创始人及理论奠基人,传承其学术医技。著有《光裕堂医论》《斗门方注》《光裕堂医理精微》《胎产要言》《光裕堂医方》《光裕堂医案》等,均未见传世。另撰辑《光裕堂妇人科良方》(1762)、《光裕堂小儿科良方》(1763)、《光裕堂内科良方》(1766)、《光裕堂外科良方》(1768)传世。(摘自《中国中医史》)

蔡氏大宗祠(光裕堂)

番禺蔡氏大宗祠俗称光裕堂,在市桥镇蔡边村。建于民国12年(1923),旅居古巴等地华侨捐建。1981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路四进二天井建筑,由头门、钟鼓楼、拜亭、光裕堂、后堂和廊庑组成。头门前铺砌花岗岩石地坪,前开池塘,占地面积2446平方米。

头门为硬山建筑,面宽三间14.75米,进深两间,前廊梁架雕刻有纹饰,大门外两侧各建1米高的垫台,垫台正面雕有卷草花纹。大门前各立1.35米高的石雕门枕石,两侧立1.08米高的石狮。头门后为庭院,两侧为廊庑。二进为拜厅,卷棚顶,厅前明间设踏道,次间筑望柱栏板,台基雕有“暗八仙”图案。拜厅两侧开券形门与青云巷相通。三进为光裕堂,硬山顶,面宽三间14.8米、进深三间9.07米,十三架梁,均雕有花卉纹饰,明间内悬挂“光裕堂”牌匾,朱地金字,落款为“民国二十年,建祠二十三传孙锦求敬送”,蔡元培书。四进为后堂,面宽三间14.83米、进深三间9米,十三架梁用四柱,前设石级踏道,是供奉蔡氏祖先神位的地方,神龛现已不存。

无为濡须刘氏光裕堂

三国古城:濡rú须,三国时古城,现安徽省无为县城北边,东南孙权曾建有濡须口,为战时港口,吴太守朱然曾镇守此地,现无为县内仍建有濡须宾馆,以纪念曾经的辉煌时刻。无为县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新的开发区,连接长三角,依芜湖等良港,广招海内客商。

濡须口之战: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在曹丕首征东吴之战中,魏大将军曹仁围攻吴裨将军朱桓据守濡须城(今安徽无为北)的作战。

黄初三年九月,曹丕督三路大军进攻东吴。统率中路军的魏大将军曹仁于四年二月,挥师进逼濡须城,采取声东击西的谋略,引诱朱桓分兵救援羡溪(今安徽裕溪口),然后率步骑数万直扑濡须城。朱桓急令派往羡溪的援兵返回,但曹仁已兵临城下。朱桓只有5000余守城部队,人心惶惶。朱桓向将士分析敌之不利己之有利条件,激励必胜信心,并下令偃旗息鼓,外示形弱,诱曹军攻城,果然,曹仁令其子曹泰率兵攻城。又派将军常雕、王双等乘油船(一种涂桐油的皮筏子),袭击吴军眷属住地中洲(今湖北长江枝江沱水间)。蒋济以不可贸然涉险劝阻,曹仁不听。朱桓临敌不惧,亲自率部众抵御曹泰,适时发起迅猛反击,焚毁曹营,曹泰战败,撤军。朱桓趁势反攻,斩常雕,俘王双。魏军临阵被杀及淹死千余人,对濡须城的进攻失败。

无为濡须刘氏:无为县刘氏和中国刘氏一样分支较多,让人很难理清。由于父亲的家庭观念很强,让我们对家族传延历史充满了好奇,虽然我们这支刘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安徽省无为县枣郭树迁到了江西省彭泽县棉船镇光明村,从一家、两家到现在的几十、几百家,但是对刘氏无为的发源地充满了敬畏之心丝毫未减。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同样充满了对无为刘氏好奇的人不仅仅是身边的人,还有不认识的陌生的远方网友和千里之外的宗亲。发源地也可上推到徽州休邑(今安徽省休宁县)及山西。

中国的刘氏名人辈出,自尧开始,从远祖邦公到文帝、景帝及中山王刘胜,再如唐开国丞相刘文靖、宋九江太守刘戢、明湖广巡抚刘仑、刘汝佳等等。据说当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谱就属大汉刘氏,既源于两千多年的皇族血脉,又源于刘氏名人文化的反复冲击,其实每个家族、每支血脉,只要锲而不舍的上延必然有其辉煌与传承。关键你是否有所领悟,与汉、唐、宋、元相比,自明清开始,有点失落的是本支刘氏,不仅是外人不予知晓,就连很多族人也是不甚了解,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水因其源,木因其本,希关心本族人士或族内贤达人士一同研究、探讨,即使有文化或族源的偶尔断层,只要本族人士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定不能阻我濡须刘氏(光裕堂)之发展。

南宋末年吾始祖刘文(字千一)由安徽休宁率族迁至濡须芝山。家世显赫,人丁兴旺。至明朝更为鼎盛,嘉靖年间都堂刘仑创建了吾族光裕堂,建祠于芝南一字城。后其侄刘汝佳主修光裕堂刘氏宗谱,续辈: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西)、先、名(明)、永、锡、裕、后、德、同、居。以此对族人寄予厚望。扭转乾坤,沧桑巨变,至2012年已有91年变迁,吾辈喜逢太平盛世历史文化得以弘扬,族人威望图腾,后嗣更须激励奋进,凝聚报国光宗宏愿,续谱建祠夙愿如偿。

2010年8月6日,宗亲于无城聚首共谋,成立了以刘名福为理事长的“建祠续谱理事会”。

无为濡须刘氏史料记载

刘先银题字《刘氏宗祠》 2012年7月

刘先银题字 2012年7月

2010年“五一”期间,名福宗亲将本族族谱拷贝,经查清乾隆二十二年族人刘宗昌、刘宗相之记载,可知本族脉络。由于刘邦之前的谱系非常清楚,均有很多介绍,下面就本支情况整理如下:

刘邦----刘恒(汉文帝)---刘启(汉景帝)---刘胜(中山王)---刘衍(关内候)---刘颖(御史中丞)---刘义禧(太尉)---刘文谦(大司徒)---刘宏基(燕国公)---刘(穉ti)(谏议大夫)---刘藩(洛州州判) ---刘壮(大鸿胪)---刘昱(户部曹户)---刘璩---刘思道、刘至道(杨州都督)

刘至道生汾(户曹)、洙(兵曹)、沼(齐国公)

刘沼生楚(光州大都督)、棼、埜ye(同野)

刘楚生翱、翔、翎、蛡、翊、豳六子

刘蛡字依仁,唐同光元年学士,休邑始祖,其生子澄司、业司。

刘业司生四子,戢(九江太守)、顺(太尉)、铣、振(同知)

刘振生三子,靖(县丞)、端(转运使)、竦(贺州州判)。

刘端生子倞杰,倞杰生六子,晏(四川学政)、升、明、晟、暹、希禹。

刘希禹生三子,长子文,字千一。次子荣,字千二。三子胜,字千三。

礽孙réng sūn为第八代孙。有分派的,故用蓝色表示为本支传系。

谱序:

刘邦(汉高祖)——76刘恒(汉文帝)——77刘启(汉景帝)——78刘胜(中山王)——79刘贞(陆亭候)——80刘昂(沛侯)——81刘碌(漳侯)——82刘恋(沂水侯)——83刘英(钦阳侯)——84刘建(安国侯)——85刘哀(广陵侯)——86刘宪(胶水侯)——87刘舒(祖邑侯)——88刘信——89刘贤——90刘显廷——91刘愿——92刘金——93刘成——94刘衍——95刘修仁——96刘谊(一作刘彝)——97刘元明——98刘颖(御史中丞)——99刘义僖------100刘文靖(静)唐朝开国功臣,丞相-------101刘(穉ti)-------102刘蕃(洛州州判)-------103刘君复-------104刘壮(大鸿胪卿)-------105刘昱(户曹)------ 106刘璩-------107刘思道\刘至道------108刘千(少师,杨州都督)-------108刘汾\刘洙\刘沼(齐国忠简公)--------109刘楚(光州大都督)\刘棼\刘埜ye-----110刘翱\刘翔\刘翎\刘蛡,唐同光元年大学士,辖贵池及徽州一带,迁休邑之始祖\刘翊\刘豳------111刘澄司\刘业司-------112刘戢(九江太守)\刘顺(太尉)\刘铣\刘振(同知)------113刘靖(县丞)\刘端(转运使)\刘辣(贺州州判)------114刘瑾------115刘倞杰------116刘晏(四川学政)\刘昇\刘明\刘晟\刘暹\刘希禹------117刘文(号千一,我濡须始祖)\刘荣\刘胜------118刘克良\刘克恭\刘克敬-自刘仑及以后,有待整理。

自刘文始迁祖后,刘氏世居无为一字城,每每祭祖须至徽州休宁刘氏总祠。至濡须四世祖刘仑,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监察御史(明朝设13道御史共110人,分区掌管,又称巡按御史,官位不高,权势颇重),后迁南通政司参议、太仆寺少卿、庚申湖广巡抚。其视濡须刘氏族兴丁旺,故创立“光裕堂”,本光前裕后之意。派文由刘仑侄辈刘汝佳(明工部主事)所立,并自汝佳公孙辈从“廷”开始立序。

谱序中有除共所周知的高祖、文景帝、中山王外,还有几个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起到重要作用。

1.刘文靖,亦作文静,刘义僖四子,字肇仁。

唐徐州彭城人,生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戊子(公元568年),刘文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史称刘文靖气宇轩昂,风流倜傥,有大志,才干谋略过人。他早年承袭仪同三司的官职,后出任晋阳县令。他与李渊父子深相结交,并很快受到李世民的赏识,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丁丑(公元617年),刘文靖因与李密有联姻关系,被隋炀帝下令逮捕入狱。这时,李渊、李世民父子正在策划起事,李世民认为刘文靖是可以共谋大事的人物,于是亲自前往狱中探望,向刘文靖询求平定天下大计。刘文靖不愧是一代奇才,在狱中与李世民一席密谈,不但力劝李氏父子起义,坚定了李氏的决心,而且就在狱中基本上制订了李氏谋夺天下的大策。此后,刘文靖成为李氏起义最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之一。李渊在晋阳正式起义后,开辟大将军府,刘文靖担任军司马。他的建议都得到李氏父子的采纳。不久,刘文靖受李氏派遣,亲自前往突厥,会见始毕可汗。这次会谈取得圆满成功,立即派了两千骑兵随刘文靖一同前往太原支援李氏起义,并向李氏政权献马两千匹。此后,刘文靖又在击败隋朝重要将领屈突通的战斗中建立大功,因此官升大丞相府司马、光禄大夫,受封为鲁国公。李渊建唐称帝后,刘文靖以开国元勋身份被任命为民部尚书《纳言》——一种负责朝廷机要事务的重要职务,地位相当于宰相。上任之后,刘文靖在隋朝《开皇律令》的基础上创建了唐朝的第一部法典,为大唐的法律奠定了基础。后来,刘文靖因官位不及昔日好友、唐朝另一开国元勋裴寂,有怨言,两人关系破裂。家中召巫者为厌胜之法,被人诬告谋反,高祖命裴寂、萧瑀问罪,李世民、萧瑀皆为之辩白,高祖不听,竟以裴寂言枉杀之,刘文靖于高祖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被唐高祖李渊下令处死,家产也被抄没,终年五十二岁。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宣布为开国功臣刘文靖平反昭雪,并追恢复刘文靖的官职和鲁国公爵位。刘文靖的兄弟也大都有功名。唐徐州彭城人,世居京兆武功。唐太宗贞观三年己丑(公元629年)追复其父刘文靖官爵,文靖子被受命承袭亡父的爵位,续封为第二代鲁国公,并被赐予可娶公主为妻的荣誉。但其兄弟对李世民的恩德并不是心存感激,相反却对父亲的枉死耿耿于怀,最后不但杀父之仇未报,刘氏兄弟却双双惨遭杀身大祸。

2.刘 翱(刘楚长子),

生于唐懿宗成通九年戊子(公元868年),十三岁时开始学习《三礼》、《春秋》,都通晓大义。年轻时有文才,会写文章,为时人称赏。唐僖宗乾符六年己亥(公元879年)任通仕郎、遂州府记室参军。黄巢起事后,刘翱随同族祖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讨伐黄巢,平定暴动有功,升检校尚书。昭宗乾宁二年乙卯(公元895年)十月,刘翱以散骑常侍身份聘任建州太守,奉诏率部镇守建州(福建建瓯)。天复元年辛酉(公元901年)升任少府丞,后改少府监,封开国公。后裔遂留在福建,开基于建阳麻沙,是为麻沙刘氏开基祖。后裔未详。

3.刘豳(刘楚六子)

官任将作监簿,唐僖宗乾符(公元874年——879年)间,随父兄入闽,肇基建阳马铺,(一作建阳伏楚,或作马伏),刘豳这一支直到第六世刘滋时,才开始以文学崛起于世。支刘氏以入闽始祖刘楚的儿子刘豳为开派祖,在宋代也因出了朱熹的岳父白水先生刘勉之而名闻全国。

4.刘蛡(刘楚四子),现有资料多将其与刘翊混淆。

以字行幼颖敏 通憤籍爲文賞 師 議大夫劉 乾寧中推進士第官秘書郎進翰林 學士承旨應制草官擅藩鎮割擄屢搞 論事北司側目以疾乞身章數上敕知江南宣歙池觀察使勞 安集 訓動農視學橫經以制科詞賦課諸生自是撰舉人三得人爲盛言念開百代爭戰之地矧史若弟三人遷閩二人 遷浙十是決策巽勝以欲州居萬山中可遠兵及請老遂留家爲後梁徵如以篤疾是邑通壬辰二月十七日卒於晋開支呒兹枋鲁跞漳昶呤? 人汪氏生通辛卯七月十五日卒天福丁酉二月初二年七與公合葬邑東南之富琅山金籃果形盖何國師。

《休邑敉宁刘氏本支卷》十三卷〔明〕刘灏等纂修,明嘉靖年间刻本。二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谱中原题“十九世孙灏等编辑、眷生寒涧程霖书讳。”据《谱》所载敉宁刘氏祖先刘蛡,字依仁,在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时(公元860-874年)登翰林学士,官至观察使,官罢归家后,值黄巢之乱通(860-874)进士及第,唐僖宗李儇光启元年(885)出守江南,权知池州、宣州、歙州三州诸军事,因黄巢起义,遂守海阳。传至刘灏,已十九世。宋、元、明三朝,刘氏子孙,于文学政事,均不甚显著,然谱内多载名人文字,而是谱纂修亦甚完善,盖刘氏以资雄,故能追踪地方与时代之所尚也。卷中有元至大四年(1311)虞集《序》,明洪武三年(1379)朱升《序》,以及明刘然、刘镗、刘灏等人三篇《序》、《跋》。传本罕见,为海内外孤本。

族谱明中宪大夫湖广巡抚佥都御史御史白崖刘公墓志铭中,提及刘仑父为刘镗,不知与上面提的刘镗为同一人,有待查证。

七、刘氏图腾

刘先银题写书名:守骏莫如跛

刘先银题写书名:花好月圆人寿

刘先银书法作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刘先银书法作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刘先银书法作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刘先银书法作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修谱时,嗣子、祧子、继子、养子,不要用错啦

继 子

过继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给某人做儿子。古时候对过继还有一定要求的。所谓为继子,一般是同族中没有出五服的近亲关系,经双方家长协商后,抱养到自己名下,传承香火。继子与嗣子、祧子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要求是亲兄弟的血缘关系,只要没有出五服的都可以过继。

养 子

养子在范围上不再限于血缘关系和姓氏。既可在同族中抱养,也可抱养外姓小孩。但古代有些宗族有一些严格的规定:抱养外姓小孩时,年龄不得超过3岁,而且养父母身故后,养子归宗不得带走其财产。更有宗族规定,抱养外姓小孩做养子,不得入宗谱。

【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魏晋以后,特别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用“祖”作为庙号已经泛滥。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大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和皇族子弟。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古代诸王公侯嗣子之称谓,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之称谓。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考妣】: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八母】: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继母】: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养母】: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

【出母】: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庶母】: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

【乳母】: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

【继配】:指前任妻子病故后,再娶的妻子。

【改配】:指与前任妻子离异后,再娶的妻子。

【娶】:娶妻。在家谱中表述为“配”

【未娶】:未结婚。

按:大多数族谱中男子结婚“配”和“娶”并用,但意思是有区别的。配、继配都指女子是初婚;娶、继娶都指女子为再婚(即再醮者),所以不能把族谱中“配”改为“娶”。少数族谱只写娶,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聘】:族谱中指男子定亲,即男女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定,但未完婚。

按:旧时风俗为先定亲,后结婚,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聘某氏,未婚卒,葬某地”的表述。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正式结婚为准。旧谱中的“聘”,即当时只是定亲,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则应把“聘”改为“配”。

【妾】:古时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也指男子在正室以外娶的妻子。

【侧室】:旧时指偏房,与“妾”同。

【原配】:大房。

【良配】:二房。

【淑配】:三房。

【德配】:四房。

【冥婚】:男子故后结成的阴亲。一种情况是未婚卒,另一种情况是婚后死亡,妻子改嫁又招阴亲两种情况,在谱传的表述中有区别。

【适】:即女子出嫁。族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与男子结婚的“配”相对应。

【字】:即许配,族谱中“字”为女子定亲,与男子定亲的“聘”相对应。

【于归】:女子结婚。

【未字】:女子尚未定亲。

【待字】:即尚待许配。

按:现在修谱,一般不写“未字”、“待字”,而直接写“适某某”。旧谱中的“未字”也应据实改为“适何地何人”或“适不详”,不然人们会认为是永不出门的闺女。

【出赘】:指本家男子落户女方,族谱中表述有二:“出赘某地某姓,后裔改姓某”,另一种只是改变居住地,后裔未改姓,族谱继续延续。

【入赘】:指招女婿进来。只是女儿婚后住娘家。

【赘婿】:亦称招赘。旧时修谱,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某某,本姓某”。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婿”、“赘”或“招”。

【霜赘】:俗称“坐山招夫”,即丈夫去世后,妻子再招一个丈夫进来。

【出嗣】:本族中多子方,指定其中一子或几子给无子方做儿子。

【嗣子】:本族中无子方,由多子方指定的男子当儿子,亦称“入嗣”。

【兼祧】:亦称“兼嗣”。祧,古代祭远祖的家庙。后来也指继承先代。

【兼祧】:亦称“兼嗣”。兄弟数人,没有儿子的兄弟,便让另一兄弟的独子继嗣其他兄弟,叫做兼祧。可以兼祧多人,兼祧人不脱离原来的家庭关系,兼做所继承家庭的嗣子,表述为“某某之子,兼祧某某、某某”。

顶门:为兼祧子娶妻,以传后代。

【出继】:本姓男子给外姓当儿子(现在大都与出嗣同)。

【继子】:俗称螟蛉子,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现在大都与嗣子同)。

【无传】:婚后有女无子者,有的也称“无子”。

【无嗣】:婚后无子女者。

【无出】:在旧谱中元配标注“无出”,没写卒年者多为被休;继配标为“无出”,多为无育。

【雷、桃】:名字里带此二字者,多为婚后未到七个月出生。如“五月桃”、“六月雷”,分别指婚后五个月、六个月出生。

【挂喜丁】:修谱期间已孕,未出生者。与“雷”、“桃”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殇】:未成年去世,一般称“早殇”,也称“少亡”、“早卒”、“早亡”,亦有称“英年早逝”者。

【合兆】:即合葬。应为夫妻双方均去世,且有葬所指向。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