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风驰律师周军

河南风驰律师周军(风驰法律中心)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0-08 08:36:08 浏览1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近世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当前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摘编自陈祖武《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有删改)

材料二: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争或不争,都是自己的选择。争,既要念着自己,还要防着别人,必然掺杂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心就安不下来。不争,如果是彻底不作为,那么心安就没有了支柱,即便暂时心安,也无法长久。那么,该怎样“不争”呢河南风驰律师周军

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

所以,“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如果把“不争”视作随波逐流或放弃,做事的标准降了,干劲减了,精气神没了,甚至把“不争”作为偷懒和放纵的理由,都是对“不争”的错误理解。不争,是不刻意地跟别人争,但不是不跟自己比。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颇有同感。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持非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不断进步。

如果想做到为而不争,那么不妨下决心远离一些热闹的消遣,保持一些对应酬的疏离,让自己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提升自我。如此,心会获得安定和自在,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会更舒心和踏实,幸福指数自然也会上升。为而不争还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把盯住自己的对手剔除,把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伙伴留下来。如此,静下心来,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点实事。在喧嚣里,为而不争尤为难得,它是宽容处世的姿态,是良好修养和人生智慧;“为”是超越过去的自己,只要尽全力努力过,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

(摘自陈启银《为而不争心自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资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B. 《老子》最后一章提及“为而不争”,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前提条件相同。

C. 不管别人是否要和自己争,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

D. 为而不争,可以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也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在指出危害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为而不争”思想。

B. 材料一运用张载、顾炎武等古代学人的事例,证明中国学人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

C. 材料二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为而不争”进行了多角度解读,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

D. 对“为而不争”的理解,材料一侧重分析《老子》书中的思想,材料二则侧重谈作者的主观解读。

3. 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为而不争”思想的一项是( )

A.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清·车万育《增广贤文》)

河南风驰律师周军(风驰法律中心)

B. 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才能。(某网友)

C. 勇者无惧,我们应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某网友)

D. 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为而不争”内涵的具体阐释有何异同河南风驰律师周军?请简要分析。(4分)

5. 老子的籍贯历来争议颇多,尤以安徽省涡阳县和河南省鹿邑县争议较大。2022年1月1日,河南省盐洛高速鹿邑收费站更名为“老子故里”站,引发两地网友新一轮“名人故里”之争。请结合材料,给两地网友写一段话劝说其停止争论。不写称呼。(4分)

【答案】

1. D 2. D 3. C

4. 同:两则材料都认为“为”是“不争”的前提;“为”均有严格律己之意,需要做好自己。异:材料一认为还有对别人有利的含义,材料二无此含义;在“做好自己”层面,材料二更强调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5. 示例:既是老子乡人,应懂“为而不争”。老子故里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做好老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既利己,也利他利国。何乐而不为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偷换概念,材料一是“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指的是“中华传统美德”,而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前提条件相同”错。材料一中老子的“不争”“以‘为’作前提”;孔子的“不争”“前提是‘矜’”,可见二者前提条件不同。

C.“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断章取义。材料二是“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可见要想“安稳”,除了“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之外,还有“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等其他条件。选项表述不全面。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错,材料一首先明确话题是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然后分析了“为而不争”思想的渊源,再指出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因此不是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的。

B.“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偷换概念,原文是“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选项将“凝聚人心、扶正风气”换成了“为而不争”。

C.“正、反两个方面”错,材料二第二段“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是在古人“为而不争”的基础上谈了自己的理解,二者没有形成对比。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老子的“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即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孔子的“为而不争”意思是君子无所争,强调庄敬持己。

A.意思是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符合“为而不争”思想。B.意思是不和他人去争名利上的得与失,只求自己能够具有智慧与才干。符合“为而不争”思想。C.强调勇敢、创新与突破。与“为而不争”无关。D.意思是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正因为它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符合“为而不争”思想。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同:

结合材料一“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及材料二“‘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持非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不断进步”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为”是“不争”的前提;“为”均有严格律己之意,需要做好自己。

异:

结合材料一“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可知,材料一认为还有对别人有利的含义;材料二无此含义;结合材料二“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可知,在“做好自己”层面,材料二更强调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是安徽和河南两地“争”老子的籍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给两地网友写一段话劝说其停止争论。不写称呼”。“结合材料”就是利用材料一中老子的“为而不争”的含义领会老子的思想,从而找到劝说双方的着力点;“劝说其停止争论”是目的;注意“不写称呼”的要求。

两地争的是老子的籍贯,而材料一中老子却恰恰主张“为而不争”,既是老子乡人,应懂“为而不争”。

老子的“为而不争”中以“为”作前提,意思是“‘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对于两地来讲,老子故里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做好老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既利己,也利他利国。何乐而不为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的麦田

熊红久

从城市到乡野,其实并不遥远,只是更多的时候,田野的存在被我们忽略了,即使从乡间穿过,也只是透过车窗毫无心绪地倏然一瞥,根本没有阅及田野所呈现的真实内容。没有上心的背景,自然不会留有深刻的印记。所以,真正遥远的不是距离,而是漠视。

这个秋日,终于静下心来,走进麦田,独坐在田埂之上。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地坐在田头了,这使得我的身体与土地接触的部分有了陌生感。这种陌生,是在臀部一接触到凹凸不平的土质便深感不适后,向我提出的质疑,而它们曾经是多么熟知的呵!就像一把铁锹了解的泥土,一枚叶子熟读的秋风。我想起了自己十几岁时,扛一把锹,跟在大人的后面,去平整土地、打埂或者挖渠的情形。泥土会抚摸到我所有的肌肤,它们的颜色如此相似,看上去尘土更像是身体的一部分。歇息时,坐在土地之上,举目四野,一下便觉出了自己的渺小,像一蓬成长的作物,在催熟着秋天。

后来,我离开了土地,被季节攥紧的日子似乎一下松垮了下来。二十多个秋日,便悄无声息地散落在了身后,直到我的眼里,蓄满了秋风。

随便走进一块田野,你都站在了秋天的中心。这时,可以聆听到身边作物成长的声音。这种从根须里漫延上来的音乐,像一种酒醉,从体内慢慢向外蒸腾。这时天空掠过了一群鸽子,悠扬的哨音使晴朗的心情深邃而辽阔。这是一个季节最风韵的时刻,年初孕育的希望现在变成了遥遥可及的收成,飘散的花香结成了累累炫目的硕果,田野便成为了一座硕大的展厅。

麦子显然走在了成熟的前列,它用金穗把秋天最特质的肤色描绘给了田野。没有看到麦子收割的过程,在我到来之前,它已经颗粒归仓了,只留下了一片空旷。不少倒戈的麦茬和堆放的麦秸,使得这片麦收前看上去整齐划一的土地,显得有些衣冠不整甚至丧魂落魄,就像弄丢了自己孩子的母亲。曾经被它哺育的血脉,已经走远了,或许正走在另一种价值的路上。我想,麦子和麦茬一定会互相思念的,它们曾经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感受阳光,整个成长过程它们供奉着一个信念——让自己成熟。

时间的秋天,其实更像一座腾空的粮仓,它虚位以待,等待所有的收成囤居其上。与其他季节相比,秋天似乎更多了些兼收并蓄的秉性。

麦田离开了麦子,让自己的存在成为了一种虚无。没有虚无的是远处麦地里散落的一些牛羊,它们散漫的行为,让时间忽然迟缓下来。牲畜们在寻找一些遗落的麦穗,那是一些不愿离开土地,依恋情结极重的麦子,它们倒在了麦茬的旁边。牛羊的行为把我极快地推入了时间的背面,我看见了瘦小的自己穿着旧布鞋,挎着破柳筐,和奶奶一起,沿着收割过的麦田逡巡,并不时地单腿站立,磕掉落进鞋里的土坷垃,而后继续低头寻觅,期待发现更多的收获,来弥补不够吃的口粮。出门时,我总会将母亲交给我的大筐悄悄调换成小号的,似乎给自己一种在相对空间里捡得更多的假象。拾麦穗的任务持续了很多年,这让我对我所生活的村庄的麦田了如指掌,轻易就能判断出哪些麦田是白天收割的,哪些是夜晚收割的,甚至依据遗落的麦穗,就能判断出收割机手的责任心。我们总能碰到许多拾麦穗的熟人,就像我们总也躲不开的那些贫困。现在的人们,终于不用再目的明确地去麦地了,而更多的牲畜们,把进入麦地显然也当成了一种休闲,它们用舒缓的节奏,把自己描绘成田园的一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粮食终于不再掐住我们生存的咽喉了。所以,人们温饱以后,提供温饱的田野,便淡出了更多人的视线。

鸽子的出现似乎有些意外,刚才它们还用飞翔擦拭着天空,此时,却像被一道圣谕发配到了民间。几步之遥,那群鸽子无所顾忌地投入到紧张繁忙的觅食之中,竟无视我的存在。它们一定把一动不动的我当成仍在生长的作物了,故而心无旁骛且专心之至。

鸽子是灰色的,或许是夕阳落去之后,天气暗淡下来的缘故,使得这些灰色多了层凝重,但依然能分辨出它们勤勉啄食的粉色嘴唇和不停挪动的暗红小爪。从吃相上看,鸽子对这块土地应该是熟悉的,它们就像在自家的壁橱里拿取食物,轻车熟路又津津有味。这些精灵的到来,让整块沉静的原野,豁然间灵动了起来。

我知道要不了多久,这块麦地就会被铧犁翻过,所有的麦茬将成为土地的养料被深埋地下,像落英化作春泥那般,去滋养另一个季节的收成。这个过程很像人类的父母,熬干了自己最后的营养,来哺育下一代的成长。

我丢了一块小石子,鸽子们被惊飞起来。它们在空中盘旋了几圈,落在不远处的电线杆上,头冲着我和这片麦地。可以感到它们一定睁大了惊恐的眼睛。对它们而言,我显然是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

暮色将我和鸽子对视的距离调和得越来越模糊了,整个田野也像有黑汁在慢慢注入,我存在的标志因为夜色的来临而逐渐被淡化了,使我慢慢洇成了原野的一部分,就像被微风吹起的麦秸秆的草香是阳光的一部分那样,弥漫在天空里,无法散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识到了自己很久“没有阅及田野所呈现的真实内容”,“我”静下心来重新走入麦田,却有了陌生感。

B. “被季节攥紧的日子似乎一下松垮了下来”,表达了“我”离开土地后的轻松惬意,也写出了时光飞逝之感。

C. 我见到麦田收割后的景象是“衣冠不整甚至丧魂落魄”,这反映了“我”对麦田奉献之后凌乱情形的怜惜。

D. “慢慢洇成了原野的一部分”,暗示“我”身处田野的时间之长,体现了“我”对麦田的深深眷恋。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端从城乡对比的角度切入,指出田野成为可以忽略的背景,引不起人们的关注,点明真正原因是漠视。

B. 由牛羊吃麦穗,联想到过去拾麦穗,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与《荷塘月色》中由荷塘想到江南采莲的手法相同。

C. 鸽子在麦田里“无所顾忌”,与“我”好像是“不速之客”形成对照,更突出我长时间对麦田的忽视与冷落。

D. 文章写到了田野、麦田、牛羊、鸽子等,看似散漫,但始终以“我”的视角围绕“麦田”行文,主题集中紧凑。

8. 本文的语言富有美感,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6分)

9. 标题“生命的麦田”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 B 7. A

8. ①诗意美,大量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如“直到我的眼里,蓄满了秋风”,形象生动,情感真挚;②含蓄美,内蕴深刻,富有哲理,如“真正的遥远是漠视”等句子,引人深思。③绘画美,通过意象的选择、场景描绘,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

9. ①生活中的麦田,它出产小麦,养育人类,也哺育牛羊、鸽子等各种生命;②引导我反思的心灵“麦田”,它促进我成长,引发我思考生命,叩问灵魂;③人类精神上的“麦田”,它虽常被遗忘,却又始终如一默默哺育人们,给人以精神的启迪。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离开土地后的轻松惬意”分析错误。应是离开土地后的松懈与无趣。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文章的开端从城乡对比的角度切入”分析错误。文章的开头写“从城市到乡野,其实并不遥远,只是更多的时候,田野的存在被我们忽略了,即使从乡间穿过,也只是透过车窗毫无心绪地倏然一瞥,根本没有阅及田野所呈现的真实内容”,只是写到了对乡村的漠视,并没有进行“城乡对比”。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从“而它们曾经是多么熟知的呵!就像一把铁锹了解的泥土,一枚叶子熟读的秋风”可知,这一句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将铁锹和叶子拟人化,将对土地的熟知比作“铁锹了解的泥土”和“叶子熟读的秋风”,让表达形象生动,而这些贴切的比喻,体现出语言的诗意美,也让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

其次,从“真正遥远的不是距离,而是漠视”“坐在土地之上,举目四野,一下便觉出了自己的渺小,像一蓬成长的作物,在催熟着秋天”“我想,麦子和麦茬一定会互相思念的,它们曾经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感受阳光,整个成长过程它们供奉着一个信念——让自己成熟”等语句可以看出,这些语言内蕴深刻,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具有含蓄美。

最后,从“这时天空掠过了一群鸽子,悠扬的哨音使晴朗的心情深邃而辽阔”“不少倒戈的麦茬和堆放的麦秸,使得这片麦收前看上去整齐划一的土地,显得有些衣冠不整甚至丧魂落魄,就像弄丢了自己孩子的母亲”“我丢了一块小石子,鸽子们被惊飞起来。它们在空中盘旋了几圈,落在不远处的电线杆上,头冲着我和这片麦地”等内容可知,通过意象的选择、场景描绘,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呈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赋予了文章语言以绘画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文章以“生命的麦田”为标题,包含有多层意蕴。

首先,从表层含义上讲,从文中“牛羊的行为把我极快地推入了时间的背面”“着收割过的麦田逡巡,并不时地单腿站立,磕掉落进鞋里的土坷垃,而后继续低头寻觅,期待发现更多的收获,来弥补不够吃的口粮”“鸽子是灰色的,或许是夕阳落去之后,天气暗淡下来的缘故,使得这些灰色多了层凝重,但依然能分辨出它们勤勉啄食的粉色嘴唇和不停挪动的暗红小爪。从吃相上看,鸽子对这块土地应该是熟悉的,它们就像在自家的壁橱里拿取食物,轻车熟路又津津有味”等内容可知,生活中的麦田,它出产小麦,养育人类,也哺育牛羊、鸽子等各种生命。

其次,从深层含义上讲,从文中“没有上心的背景,自然不会留有深刻的印记。所以,真正遥远的不是距离,而是漠视”“坐在土地之上,举目四野,一下便觉出了自己的渺小,像一蓬成长的作物,在催熟着秋天”“我想,麦子和麦茬一定会互相思念的,它们曾经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感受阳光,整个成长过程它们供奉着一个信念——让自己成熟”等内容可知,文章标题“生命的麦田”引导我反思的心灵“麦田”,它促进我成长,引发我思考生命,叩问灵魂。

最后,在更深层含义上,从文中“我知道要不了多久,这块麦地就会被铧犁翻过,所有的麦茬将成为土地的养料被深埋地下,像落英化作春泥那般,去滋养另一个季节的收成。这个过程很像人类的父母,熬干了自己最后的营养,来哺育下一代的成长”可知,人类精神上的“麦田”,它虽常被遗忘,却又始终如一默默哺育人们,给人以精神的启迪。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自太和十年以后,诏策皆自为之。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萧、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治书侍御史薛聪,辩之曾孙也,弹劾不避强御,帝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曰:“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帝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悉聪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沉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九月,庚午,魏六宫、文武悉还于洛阳。

丙戌,魏主如邺,屡至相州刺史高闾之馆,美其治效,赏赐甚厚。闾数请本州,诏曰:“闾以悬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可降号平北将军。朝之老成,宜遂情愿,徙授幽州刺史,令存劝两修,恩法并举。”以高阳王雍为相州刺史,戒之曰:“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难。”

(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诏策,此处指诏书,是指封建时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有时诏策还指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考试,录取人才。

B. 累迁,多次升官,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来一步步提升品级,如果是越级升迁,则称为“超迁”,古代表达职位升迁的词语还有进、起、拔擢等。

C. 六宫,古代皇后的寝宫,包括正寝一,燕寝五,合称六宫。也用来称后妃所居之处或泛指后妃。文中此处指的就是魏高祖的皇后及妃嫔等后宫人员。

D.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称“悬车”。有时年老请辞也说成“乞骸骨”,意为请求让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度晚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祚劝说魏高祖修复景阳山园林,但高祖认此举过奢,前车之鉴不可不戒,不当效仿。

B. 魏高祖好贤重士,尤其好与文雅之士来往,如李冲等人都因此而身居高位、执掌大权。

C. 薛聪深受皇帝信任,经常陪侍内朝,与皇帝彻夜长谈,提出的谏言有很多都被皇帝采纳。

D. 相州刺史高闾多次向皇帝请求退休,提出自己情愿降职调任幽州,以彰显朝廷恩典法度。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治书侍御史薛聪,辩之曾孙也,弹劾不避强御,帝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

(2)魏主如邺,屡至相州刺史高闾之馆,美其治效,赏赐甚厚。

14. 魏高祖作为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北魏的强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文本,说说他身上有哪些特点有助于治国理政?(3分)

【答案】

10.

11. B 12. D

13. (1)北魏治书侍御史薛聪是薛辩的曾孙,他弹劾人不畏避强横之人,孝文帝有时想要宽恕被弹劾者,薛聪就和他争辩。

(2)北魏孝文帝到达邺地,多次来到相州刺史高闾的官舍,赞美他治理本州的成效,赏赐特别丰厚。

14. ①爱好读书,勤奋学习,善于作文;②吸取前车之鉴,戒奢以俭;③尊贤重士,重用有才华的人;④胸怀宽广,虚心纳谏;⑤注重吏治,对官员善加训诲。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表达职位升迁的词语还有进、起、拔擢等”说法错误,“起”即“起复”,指原已去职的官员被重新起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情愿降职调任幽州”原文无据,原文只是讲到“诏曰:‘宜遂情愿,徙授幽州刺史’”,“徙授”只是调任,从相州刺史到幽州刺史,并非降职;此外“以彰显廷恩典法度”也并非高闾自己提出来,而是“诏曰”的内容。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强御”,强横之人;“或”,有时;“宽贷”,宽恕。

(2)“如”,到;“美”,赞美;“治效”,治理的成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可知爱好读书,勤奋学习,善于作文。

由“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贵显用事”可知他吸取前车之鉴,戒奢以俭;

由“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可知尊贤重士,重用有才华的人;

由“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动辄匡谏,事多听允”可知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

由“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难”可知他注重吏治,对官员善加训诲。

参考译文

北魏高祖孝文帝游赏华林园,观览过去曹魏明帝所筑的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说道:“山水是仁者、智者所喜爱的,应该重新加以修复。”孝文帝回答说:“魏明帝因奢侈失之于前,朕怎么可以步其后尘呢?”孝文帝爱好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外出时在车中或者在马鞍之上仍不忘讲学论道。他又擅长吟诗作文,常常骑在马上口头作诗,作完之后,不用更改一个字,自从太和十年之后,各种诏令、策书都是自己撰写。他还爱好贤才、善士,求贤心切,如饥似渴。凡是与他交往接近的,他总是对他们寄以普通人(布衣素服)的情意而不以帝王自居。比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等人,都因资质文雅而得到他的亲近,并且担任了重要职位,因此而显贵;制礼作乐,成绩斐然,郁郁可观,有太平淳古之风。

北魏治书侍御史薛聪是薛辩的曾孙,他弹劾人不畏避强横之人,孝文帝有时想要宽恕被弹劾者,薛聪就和他争辩。以致孝文帝经常说:“朕见了薛聪,也不能不害怕,何况其他人呢?”因此,那些贵戚们不得不有所收敛。薛聪升至直阁将军,并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孝文帝对外表明是重用他的德行才气,而在内心则把他视为心腹,皇宫中的卫士禁兵,全部交给他来统管,所以直到孝文帝去世,他一直担任直阁将军。每次上朝,群臣百官退朝之后,薛聪总是留下来陪侍孝文帝,两人在帷幕后面议论政事,有时能整整说上一昼夜,对于时事政治方面的得失利弊,薛聪动辄加以匡正劝谏,所见大多被采纳。然而,薛聪为人做事厚重而谨慎,所以外界并不能窥见他的内心边际。孝文帝想要进升薛聪的名分地位,可是他总是苦苦辞让,不愿领受。孝文帝对他的态度也能体贴理解,对他说道:“您内禀仁义忠信之质,天爵自高,固然不必再凭借公卿大夫这些所谓人爵荣身了。”

九月,庚午(初四),北魏皇帝的后妃、夫人、嫔御等以及内外文武百官全部迁于洛阳。

丙戌(二十日),北魏孝文帝到达邺地,多次来到相州刺史高闾的官舍,赞美他治理本州的成效,赏赐特别丰厚。高闾数次请求孝文帝让他回到本土幽州去做官,孝文帝因此而发布诏令:“高闾以该告老退休的年龄,方才要求衣锦还乡,他这样只知进而不知退,实在有损于谦德,所以降其封号为平北将军。他是朝廷中年龄和资历都相当老的大臣,应当顺遂他的心愿,所以调任他为幽州刺史。这样做可以既起到劝善存法的作用,又满足了他的请求,以示朝廷之恩。”孝文帝又任命高阳王拓跋雍为相州刺史,并且告诫他说:“作一州之长也容易,也难。‘自己言行端正,不用法令别人也会遵从’,如此就容易;‘自己立身不正,即使以法令强迫别人也不会听从’,所以说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怀

杜荀鹤

驱驰歧路共营营,只为人间利与名。

红杏园中终拟醉,白云山下懒归耕。

题桥每念相如志,佩印当期季子【注】荣。

谩道强亲堪倚赖,到头须是有前程。

【注】季子:即战国时的苏秦,季子是他的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奇峰突起,直抒胸臆,深沉喟叹,展现了世人为了人间名利而驰驱奔波、忙碌不止的情景。

B. 颔联“终拟醉”写出“营营”者对名利目标的渴求,而“懒”字表明他们对“归耕”并不是很热衷。

C. 颈联用“题桥志”和“季子荣”的典故,反映“营营”者的扬名、显达心态,也反映了作者的封建人生观。

D. 整首诗语言凝练含蓄,内涵丰富隽永,既有世上一心谋求名利的庸碌之辈和自己的对比,也借古讽今,批评官场的不正之风。

16.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整首诗歌对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有何启示?(6分)

【答案】15. D 16. 含意:休说有权势的亲戚可以倚靠,最终还得要自己去追求前程。

启示:①青年学子成长成才过程,应伴随着正确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并为之矢志不渝;②应该更注重主观努力,依靠自身力量去拼搏,用自信、自强去争取美好前程。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既有世上一心谋求名利的庸碌之辈和自己的对比”说法有误。根据诗歌首联的意思“休说你有权贵亲戚可以依靠,最终还得有自己的事业前程”和杜荀鹤的人生经历——经过多次失败,直到昭宗大顺二年(891)终于考中进士。所以诗歌表达的是对名利的追求。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诗句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针对第一问,解释时需注意句中“强”的意思是有权有势。

针对第二问,杜荀鹤在庐山隐居十载习业以求干禄仕进,即使下第也并不气馁,其追逐功名情结之浓厚、心态之急迫致使时人笑其“马蹄终日急于名”。他在诗文中也屡屡抒发这样的心迹,“驱驰歧路共营营,只为人间利与名”就是鲜明体现。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其诗中奋进于名场仕途逐名求利,希企谋身荣家的渴望仕宦之情。从中我们虽能体会到诗歌奋进的精神,却也应该注意到,仕宦荣利并非唯一的人生追求,也并非高尚的人生追求。对我们的成长成才而言,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引领,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高级审美、高尚情操的人。

但我们也应从诗歌最后一句中看到诗人追求自主自立的可取之处。唯有靠内在奋斗、自身力量去拼搏而来的成果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靠攀附他人或巧取豪夺而来的收获,终会应他人的倒台和法律的制裁而化为一场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烟”飘浮朦胧,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展现了闲适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既显示了诗人景仰渴慕贤才之迫切,又暗寓了贤才难求之痛苦。

(3)“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成为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衬出蜀道上山峰之高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用“____________”写震动山谷的巨大声响。

【答案】 ①. 暧暧远人村 ②. 依依墟里烟 ③. 明明如月 ④. 何时可掇 ⑤.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⑥. 熊咆龙吟殷岩泉

三、语言文字运用 (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6月20日,95岁的词作家乔羽病逝。作为一位高产词作家,乔羽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一千多首 ① 的歌曲。好歌之所以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久唱不衰,关键在于它能表达一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愿,和大多数人的心灵跃动合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感情共鸣。跟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② ,定然不可能流行开来,也不可能广为传唱。乔羽那些近乎白描的歌词记录了几代中国人的日常:我们的孩子如何长大,青年如何恋爱,老人如何度过晚年,千千万的普通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过活。

“歌这东西,必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喜欢,所以既要有动人的感情又要平白如话,我不喜欢 ③ ,就喜欢直来直去地写非常简单的大白话。”乔羽说。他在《中国歌海词丛》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小小院落也要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不能是维生素片剂,得是新鲜的瓜果梨桃。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他的歌词中,既有着古典情韵,也有着现代浪漫。他曾在自己的文集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话: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

B.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C.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D.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案】18 (1)脍炙人口(经久不衰)(2)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格格不入)(3)涂脂抹粉(傅粉施朱、精雕细刻、寻章摘句) 19. B

20. ①乔羽以“家常饭、粗布衣”“锦衣美事、高堂华屋”等为喻体,贴近生活,生动形象表现出歌词创作通俗易懂、关注日常的特点。②将“锦衣美事、高堂华屋”与“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对比;更能凸显乔羽歌词创作关注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乔羽创作的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广为传颂。可填“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脍炙人口:原义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

②处,语境指歌曲不能流行是因为与大众的思想相反,可填“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行动跟既定的方向完全相反。

③处,语境与“直来直去”意思相反,强调修饰打扮,可填“涂脂抹粉(傅粉施朱)”。涂脂抹粉: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傅粉施朱:搽粉抹胭脂。泛指修饰打扮。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第一处,搭配不当,“受到……熏染”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受到……熏陶”;

第二处,结构混乱,“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侵染,传统文化的根……”中途易辙,保持“乔羽”作话题对象,后句改为“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

第三处,语序不当,“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逻辑顺序错误,按照事理逻辑,先说“不排斥新事物”,才能“与时俱进”。

全部修改正确的是B项。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语段三处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歌词”,喻体分别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

其中“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形容歌词的华美、追求外在,“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形容歌词的朴素、通俗易懂。

喻体“锦衣美事、高堂华屋” “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之间又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彰显了乔羽对歌词创作的追求,即关注人民,书写人民所思所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 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

那么,② ?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 ,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

高中语文试卷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6分)

22. 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3分)

【答案】21. ①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②伤口是如何变黑的③如果有外伤

22. ①不要食用光敏感食物②尽量不要接触紫外线③不要让伤口发生感染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空前一句“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和空后“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以及第1段“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可得出“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

第二个空根据句后的“?”可知这是个问句,根据下文“于是伤口就变黑了”可知此句前是对问题的解释说明,从而得出“伤口是如何变黑的”。

第三个空根据空后“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可知此空是对有外伤的假设,从而可得出答案。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考生可知要从材料中筛选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的内容,根据题干“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考生可知应用“不要”一词,还要注意每句字数不超过10个字。

根据材料“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可知光敏感食物,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根据“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可知光敏感食物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从而可得出第一点答案。

根据材料“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可知紫外线能使伤口变黑,从而得出第二空的答案。

根据材料最后一句“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可知伤口感染能使伤口变黑,从而得出第三空的答案。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常用来形容“想好了再干”,这种行事方式被认为更有计划性。而“边干边想”则有实践的意义,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行为,往往也能获得成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做事应“想好了再干”,据此看出,生活需要加强计划,这样才能掌握确定性,行稳致远,实现目标;也有人说,“边干边想”则有实践的意义,据此看出,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随机应变,能迎来更多机遇。综合看来,“想好了再干”与“边干边想”二者并不矛盾,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想好再干”是一种计划意识,“边想边干”是指在过程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好细节。因此,做好一件事,既要统筹计划又要应对随时的变化。计划是整体的准备,应对具体情况的变化是局部的调整,做事应该在计划的基础上灵活地应对发生的变化,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行文思路上,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做事既要有计划意识又要有变通意识。可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论述“想好了再干”与“边干边想”的辩证关系。从制定计划和随机应变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方面,如果没有计划,事情只会是一盘散沙,而良好的计划能使事情的发展行稳致远。另一方面在过程中随机应变,具体的问题用具体的方法去解决,避免固化思想,才能收获成功。最后强调计划意识和变通意识是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立意:

1.既要有计划意识又要有变通意识。

2.以万全之计划,应不测之变化。

3.全盘规划掌大局,随机应变找机遇。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