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神龙律师

河南神龙律师(河南神龙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0-21 05:36:09 浏览17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点击“中华传统国学”一键关注!

  内容导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河南神龙律师的传统宗教河南神龙律师,道祖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河南神龙律师,他深邃的哲理思辩、博大精深的思想河南神龙律师,既是道教教理教义之根源,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道教教理教义源于《道德经》,《道德经》所阐述的就是“道”与“德”的精义;道是指宇宙的本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德性。《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总集,收录有历史过程中对《道德经》阐释和道教修炼修养的方法和认识,集合了经戒、科仪、符图、医药学、养生、炼丹化学和诸子要籍等广泛的内容。历史上曾经有七个朝代的皇帝下诏专人整修《道藏》,唐、宋时期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期。

  道教认为道与自然的属性相一致。“道”是学道者的根本信仰和最高追求。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宇宙万物都是“道”所造化。祖天师张道陵认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道化形为太上老君或曰三清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是依据三生万物的教理思想而确立。

  “道”被人格化后,结合汉民族信仰中的天神、地祗、人祖和其它忠、孝、节、义之神,构成庞大的神团系统,成为多神教。道教的神仙信仰,源起于我们中华民族远古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祭祀等信仰方式。

  神仙养生学说起源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成道的公元前2697年,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黄帝曾在崆峒山拜广成子为师学道,后来于鼎湖得道飞升。相传《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等都是他留给后人的杰作。鬼神崇拜兴盛于殷商时代,有专司沟通天神地灵的巫师;周朝鬼神信仰进一步发展,形成天神,人祖(鬼),地祗(山神、土地等)的鬼神体系,是道教多神崇拜的来源。

  老子涎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生而黄面鹤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开口说:“天上地下,唯道独尊”。自此以后,“道”之说流行于世。老子降生至今已有2580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221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221年)出现了知仙方、炼仙丹的方士,方仙道,神仙家正式出现在《史记》记载之中,秦始皇灭六国后,派徐福带童男童女到海中寻“长生不死”的仙药,即为神仙家的早期活动。

  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学大兴(黄老就是研究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境界的学问,主要以养生和得道升仙为主),在当时预言吉凶祸福的“谶纬之学”很兴盛,“谶”就是预言吉凶的密语,“纬”是解释经典的文字或工具。谶纬与神仙养生等体系结合,始则崇黄帝(始祖),继则奉老子(道祖);

  东汉初神仙家以“黄老道”为核心,成立了教派实体。之后太平道和天师道先后成形。汉桓帝时(147年—167年)曾派信使去苦县祭老子,并在宫中立黄老祠,黄老道即是道教的前身。汉顺帝时,沛国人(江苏徐州)张道陵居四川鹄(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即“五斗米道”,教派要求教徒入教时须交“五斗米为信”。

  张道陵在巴蜀之地设坛靖以教徒众,共设有阳平治以下二十四坛靖,首领以祭酒称之,道众称鬼卒。其后由子张衡,孙张鲁三代行教布道。张鲁将地方形成“政教合一”的诸候方式,曹操攻汉中时,张鲁顺应潮流,归顺曹操。移居魏都的第二年,张鲁仙逝。第四代天师张盛时,移居江西龙虎山中而绵延至今。

  建安二十五年(215年)

  建安二十五年(215年),曹操率军攻汉中,张鲁归顺曹操,被拜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候。因此,天师道(五斗米道)取得合法的地位,得以公开传播。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既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道教走向正规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道教经过分化和改革,逐步完成了对经典,教义、戒律、科仪和领导组织的定型,并由民间教会团体转变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曹操时,太平道因黄巾起义而被镇压,天师道(五斗米道)因张鲁归顺曹操而移民北迁,到达曹魏本土(今河南、河北地带)。政治集团对整个道教进行限制,改造和利用。曹操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如左慈、甘始等,召集到身边,既能向他们讨教养生方术,又能防止他们鼓动百姓造反;这也为道教在上层社会的传播创造了便利;很多门阀士族纷纷加入道教。道教自此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魏晋时期,著名道士葛洪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又继承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的炼丹理论,创作《抱朴子·内篇》,集魏晋丹术大成,所举仙经神符多达282种。

  正是由于葛洪的倡导和影响,东晋哀帝年间(363年—365年),江东天师道盛行,出现了以撰作道书,传播经法为首务的道教经箓派,从而推动了道教义理化演变的一次重大发展,其具体体现便是上清、灵宝、三皇经法的出现。上清经系的问世是杨羲和许谧继葛洪之后对神仙道教的又一次改革和发展,它为茅山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上清派其修行理论认为人身中各部位均有真神镇守,修道者思神服气,叩齿咽液,固精安神,辅以诵经念咒,便可以内保脏腑,外却灾邪,飞升成仙。灵宝派重视符箓科教和斋戒仪轨,注重劝善度人。灵宝派在修持方法上,吸收了天师道和上清派的长处,吸引了广大信徒,成为晋末南朝宋初影响很大的教派。魏晋时期,除上述葛洪金丹派神仙道教之上清派,灵宝派外,还有三皇派、李家道、帛家道、于君道等较有影响的教派。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道教进一步完善进步的时代,出现了众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论家,他们的活动对后世道教有重要意义。其中,对北方天师道进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著名道士寇谦之。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去除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废除租米钱税,废除男女合气之术,使道教“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自此北方道教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其传播广泛,并一度成为北魏朝庭之国教。

  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406年—477年),“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整理道典,首倡“三洞”之说,并且援佛入道,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改革。在天师道建立以来的各种斋仪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道教的斋醮仪范,以适应道教的发展。陆修静编著整理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有100余卷,对上清派、天师派等派别的斋醮仪式作了明确的规定,还对天师道的组织制度进行了完善,为道教教理,科仪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陆修静改革完善后的道教称为南天师道。

  陆修静稍后时期,南朝梁代又出了个博学多才的陶弘景,他对以前流行于南方的葛洪金丹教派,杨羲的上清经箓教派,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派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充实和改革,开创了茅山宗。陶弘景居茅山后,广收门徒,弘扬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传道基地,形成茅山宗。陶弘景开创的茅山宗,对后世的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隋朝(581年—618年)

  隋朝(581年—618年)虽以崇佛为主,但对道教也甚为重视。文帝时即建道观,度道士,以扶持道教发展。隋炀帝也甚为崇道,斥资在长安建道观十余处;大业七年(611年)还亲自召见茅山上清宗师王远知,并以帝王之尊,亲执“弟子之礼”,敕命于京城长安建玉清坛以处之。隋朝期间庙宇和道士数量都有较大发展,道教理论进一步完善。

  《罗浮山志》记载,隋朝道士苏玄朗曾隐居句曲山(茅山)学道,得司命真秘;开皇(581年—604年)年间,到罗浮山青霞谷,修炼大丹,自号青霞子,作《太清石壁记》等。其后著《旨道篇》,阐明内丹修炼方法,自此道教始知内丹术。苏玄朗(元朗)以身心为宝鼎,提倡“性命双修”。内处一道,内外兼修,以此为内丹修炼的核心。苏玄朗倡导的“性命双修”内丹之道,至唐代迅速发展,为道教各派所接受并发扬,影响深远。唐朝时期,因道祖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便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尊道教为国教。

  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诏改山西浮山羊角山为龙角山,并建老子庙;武德七年(624年)亲至终南山谒拜老子庙;次年下诏叙三教先后;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居后。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颁《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命,称道士女冠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可在僧尼之前,定道,佛次序。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来的唐玄宗于开元九年(721年)迎司马承祯入京,亲受法箓,成为取得道士资格的皇帝。在唐朝近300年的时间里,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尊崇。五代(907年—960年)时期,著名的道士李浩、彭晓、谭紫霞等,致力于道教的理论,方术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使低潮中的五代道教仍向前发展。

  宋、辽、金、元(960年—1360年)

  宋、辽、金、元(960年—1360年),400多年间,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民族矛盾尤为突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道教进入繁衍、创新发展阶段。宋徽宗对道教更为崇信,他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还改僧尼为德士,命穿道服,加入道教。经过隋唐五代的酝酿、积聚,北宋时内丹学术广泛传播开来。陈抟是五代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修道于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陈抟对内丹修炼的五个阶段(即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还虚)和四程序功夫(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的系统的总结,对道教南北二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山人,是北宋时期内丹学说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悟真篇》对修丹道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张伯端以为道、儒、释虽为三教,其道乃归为一理,北宋后,道教讲内丹者,祖述《悟真篇》。在其内丹学说影响下,至四传弟子白玉蟾(1194年—?)时,形成了“金丹派南宗(相对于全真派北宗),宋室南迁后” ,形成了南宋与金元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道教各派纷起,北方金、元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派系。全真道,是金代北方兴起的三大新道派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派别;创建于金大定(1161年—1189年)年间,创立者为王重阳,称为全真祖师。

  全真派主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和个人素质的修炼,不尚符箓及黄白之术;规定道士必须蓄发出家住宫观,不蓄妻子,持斋茹素,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王重阳先于终南山南时村穴居修炼,号其居为“活死人墓”。52岁移居终南刘蒋村。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焚其居所出关东行,抵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度马钰(丹阳)为徒,由马钰、孙不二夫妇建“全真堂”道庵以居;后在传教过程中相继度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徒,历史上号称“全真七子”,他们对北方全真道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以丘处机创立的全真龙门派影响最大。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十九岁出家,次年于山东宁海全真堂拜王重阳为师。金、元、南宋的统治者都曾十分崇拜他。兴定四年(1220年),七十三岁的丘处机受成吉思汗之邀,亲率18弟子经过一年多的万里行程在西域雪山行营见到成吉思汗;力谏敬天爱民、戒杀孝亲、清心寡欲、修养生息以治国,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命其掌管天下道门教务,并敕免全真道士的赋税,这些举措为全真教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丘处机于1224年返大都(今北京)住长春宫(白云观),自此长春宫成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祖庭和教务活动中心。南宋以后,江南符箓派(上清、灵宝、天师、三皇等)合流形成“正一派”。道教“南正一,北全真”的格局出现并延续至今。正一道士不出家,有较多的活动空间,多从事符箓斋醮、祈福禳灾道场等;全真道主张“出家修真,全神炼气”,建立了完善的传戒和丛林制度。明朝对世居龙虎山的张陵后裔,改“天师”称号,授予“正一嗣教真人”。明朝特别崇奉道教的皇帝是明世宗(1522年—1566年在位),他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许多道士被授予“少保”,“礼部尚书”等官衔,参与朝政。明朝历代还在京师设置道箓司,在各府设置道正司,在各县设置道会司,将道教事务列入朝廷行政管理的范围。明代名道为张三丰,曾在武当山(太和山)修道,屡被皇帝召请而不见。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张三丰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清政府入关后,为了便于统治,设“文字狱”,抑制儒、道和汉传佛教的发展;取消道教之首的地位。曾使道教一度兴盛的著名道士为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1680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奉旨在北京白云观主讲道法,前后三次受赐紫衣。并在江浙和武当山传“初真”、“中极”、“天仙”大戒,即“三堂大戒”。被誉为“中兴之祖”。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宣布黄教为国教,并建立了达赖、班禅活佛世受皇封的制度。黄教地位在儒道和汉传佛教之上。限制道教天师职权,天师府由二品降为五品,到了道光年代,又取消了传统的张天师朝觐礼仪。自此道教日渐衰微,民国期间大量道士散失,大批道观荒废,南北各派一盘散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非常重视道教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于1957年在白云观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全国道教终于有了一个合法的组织,结束了全国道观一盘散沙的局面。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道教彻底陷入瘫痪状态。一切宗教活动全部中断,道士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庙产被打砸,没收,充公,道教徒全部被改造或遣散。直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被彻底落实,各地的主要道教宫观也陆续修复开放。

  道教提倡重视生命和养生修仙。重视研究延年益寿的生活方式,甚至认为只要通过不懈的修炼,就可以“长生不死”。所谓“我命在我,不属天地”,通过修炼,可以摆脱宿命,逍遥宇宙。“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对丹道炼养和益寿的巨著有: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魏晋名道葛洪著《抱朴子》、东晋魏华存《黄庭经》和宋代张伯端的《悟真篇》等。

  道教的炼养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吐呐、导引、服气、胎息、服食、内丹、符箓、斋醮、动功、静功等许多内容,除了进行内丹修炼外,道教更注重外在的道德修养。

  老子曰: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既是人类相互间的仁爱关怀,更有对自然万物的善待爱意。“俭”首先要求衣着朴素,守持本性,去奢念,灭贪欲,公私分明,清心寡欲。“不敢为天下先”则要求谦虚礼让,中庸自守,不逞强称霸等。道教主张社会祥和安宁,人与自然融洽相处,反对霸权极端势力,反对不义战争。

  “出世入世,动静有时,与时俱进”是道德高深之人的另一特点。孔子问礼于老子,随三年而得其(老子)言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回鲁国深思三日说:“有人如飞翔高空的鸟,但鸟是能用弓弩射下来的;有人像麋鹿善于奔走,但麋鹿能用猛犬逐到;有人像悠游深渊的鱼,但鱼是可以用网和钩捕捉上来的;到于龙,则是乘云气,游太清,人们就无可奈何它了!老子正犹如见其首不见其尾的神龙一样啊!”

  后儒家的孟子以“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应对了老子的说教。除了忠、孝、节、义之外,道教更为提倡“诚信”。以为“诚则有灵,正直为神”。诚信是仙家成就的基础和根本。正直是真正能体现理想中的“神的本性”。道教供奉的神仙大多是对人类和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道教遵照信仰描述神仙的形象,神仙根据不同的职能主管不同的境界。其大致分为三境:天上洞天神境,人间福地仙境,地下阴曹府境。“道”化生了宇宙,阴阳,天地,四时和万物。洪元、混元、太初是道教认识宇宙、认识世界元气所化的三个世纪。

  道教自汉代发展为宗教团体后,也就有了自己的戒律,戒律即教团以天神之名,用以约束教徒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乱行”的规定。道教认为学道之人必须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不受戒是无缘登仙的。大多情况下道教徒应该遵守的就是“三皈五戒。”

  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曾教化: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门,不问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养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纠察王天君,请祈盟证,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师;不落邪见,故曰师宝。天尊曰: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基,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运气含灵,冥真入理,包罗有象,朕形无外。持之者,天地神明庆快,心智耳目开张,万物敬畏,六腑和乐,众真卫护;群生父母,长世不遗,人身交泰。

  五戒者:

  第一,不得杀生。(《老君戒经》曰:一切众生,含气以上,鹮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蜒蚰咸知避死也。)

  第二,不得荤酒。(曰:戒酒者,非身病,非法礼,皆不得饮。身病,谓己身疾,以酒为药引也。法礼者,明非世俗馔会及鬼神之胙;若尊卑之礼,真灵之飨,则不至于失之者也。)

  第三,不得口是心非。(曰:戒妄语者,若不闻见,非心所了而向人说,皆为妄语,所说事与心相违也。复有绮言,谄曲,反复,两舌)。

  第四,不得偷盗。(曰:一钱以上,有主无主,非己之物,皆不妄取。在地地官,在水水官,在人人主,言其无主者,谓当时无志护也)。

  第五,不得邪淫。(曰:戒淫者,非夫妇;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夫妻虽非犯戒,过淫则为犯)。

  此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保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另外,王常月祖师强调,要想拥有高尚情操,修道精进,应逐步持守三堂大戒。三堂大戒为“初真十戒,中极三百大戒,天仙一千二百大戒。”

  其中初真十戒规定: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四戒者,不是淫邪败真,秽曼灵气。当守真操,使无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杂秽,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另外,三洞诸经说戒甚多,其他门派的戒律大纲有:三皈戒,箓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无上十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老君百八十戒,天真十戒,十四持身戒,五千文金纽太清阴阳戒,太上高玄法师二十七戒,洞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升玄内教百二十九戒,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观身三百大戒,千二百戒……除了戒律外,日常还有很多清规和禁忌在修持炼养,信仰活动和生活行为中,也有较多体现。

  道家(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代表人物)与道教文化融汇百家,包罗万象,上自哲学思想、自然规律、宗教信仰、治国用兵之道;中有经世权谋,人生经验,养生之道,医药,健身,修炼诸方技;下至民俗、祭祀、音乐、绘画、宫观、名胜、星命、占验等术数,是一个亟待开发和研究的庞杂文化体系。我国从唐朝开始,已经多次由国家政府主持搜集所有道教经典,联合名道,学者编修大型巨著《道藏》,唐代是道教最盛时期,唐玄宗特别崇信道教,收集古今道书,令诸臣编修《道臧》,分为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经十二部,洞玄经十二部,洞神经十二部,共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此即《三洞琼纲》。这是道教史上的第一部《道藏》。历五代之乱,《道藏》散失而不全。

  宋真宗祥符年间,张君房收集唐玄宗《开元道藏》残本和别出的道教经书,编纂成了我国道史上第二部《道藏》,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用千字文编号,始于“天”字,终于“宫”字,故名为《天宫道藏》。宋以后,《道藏》所收容的经书数量逐渐增加,在《天宫道藏》之后一百年,宋微宗的《万寿道藏》,增至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南宋高宗时,郑樵主编《通志·艺文略》就道书性质,分为二十五类,但其总数只有三千七百零六卷,比《道藏》遗漏甚多。金章宗时,孙明道修成《大金玄都宝藏》,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到了元初,宋德方《玄都宝藏》增加到七千八百余卷。

  元宪宗时曾遭焚经。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因佛道之争,又招致焚经之祸。元世祖下令除《道德经》外,所有印板道书一并烧毁。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又收集道书,编纂了《大明正统道藏》。根据“宋藏”原有规模,仍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共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编《万历续道藏》一百八十卷。《正续道藏》合起来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

  清嘉庆年间,蒋元庭又编《道藏辑要》共二百六十八册。近代出版《藏外道书》收集的是明《正续道藏》之外的重要道教典籍丛书,共36册,收入道经典籍1016种。1997年始中国道协联合华夏出版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在明《正续道藏》版本的基础上,整修出版《中华道藏》。

  《道藏》的分类多是由三洞、四辅、十二部的方式编排。“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洞,是通达、通透之意。是深入、深远、洞察之谓;意由三洞经典可以通达真朴,玄妙、神圣之深奥美好高尚的境界。通常以为:洞真谓天宝君之传,为大乘;洞玄为灵宝君之传,为中乘;洞神为神宝君之传,为小乘。

  四辅即“太玄、太平、太清、正一。”谓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贯通三洞,总摄三辅。十二部即:一本文,二神符、三玉诀、四灵图、五谱录、六戒律、七威仪、八方法、九众术、十记传、十一赞颂、十二章表等。通常情况下,三洞又称上、中、下三乘,三洞各分为十二部,合计三十六部经,四辅则不分部。

  宋时张君房讲述分类十二部时说:夫十二部经者,盖是通三乘之妙训,贯七部之鸿规,录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突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道教研究越深,对《道藏》的惊叹就越多,《道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产物,对研究古代科学和历史资料都有很高的价值。

  1960年,著名道教学者陈樱宁先生整理《道藏》目录,将全部《道藏》经书分为十四类:

  1、道学类:如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淮南子、关尹子等;

  2、道通类:如鬻子、鶛冠子、公孙龙子、尹文子、墨子、孙子、韩非子、鬼谷子、扬子太玄、邵子皇极经世、抱朴子外篇等;

  3、道功类:如吐呐、导引、存想、辟谷、服气、胎息、养性、接命、内丹、抱朴子内篇等;

  4、道术类:如药饵服食、金石炉火、神丹黄白等;

  5、道济类:如素问、灵枢、难经、葛洪肘后方、孙思邈千金方、本草图经衍义等;

  6、道余类:如皇帝宅经、龙首经、金匮玉衡经、玄女经、白猿经、遁甲、六壬、星历、占卜等;7道总类:如云笈七签、无上秘要等;

  8、道史类:如列传、年谱、通鉴、山志等;

  9、道集类:如各家诗文专集;

  10、道教类:如正一、全真两派专讲道教诸书及陶弘景的《真浩》等;

  11、道经类:如元始、灵宝、太上诸经;

  12、道戒类:如专讲戒律诸经书;

  13、道法类:如道法会元、灵宝大法,三天秘范等;

  14、道仪类:如道门科范、济度金书、灵宝玉鉴、赞、颂、表、忏、仪等。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快速关注

  ↑↑↑

  中华传统国学

  国学道家文化

  国学中医文化

  国学易经文化

  国学风水文化

  国学命理文化

  关注平台后 回复数字 查看相应内容

回复0收看:中华五千年国学常识集锦

  回复1收看:中国老家规,这就是教养

  回复2 收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回复3 收看:古代女子洞房前后的区别

  回复4 收看:色难 .........你敢看吗?

  回复5 收看:为啥人生气时说话用喊?

  回复6 收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回复7 收看: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

  回复8 收看:中华“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回复9 收看: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

河南神龙律师(河南神龙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

  回复10 收看:传统饮食相生相克原理

  回复11 收看:人类的残忍让自己胆寒

  回复12 收看:国学精粹不怨天不尤人

  回复13 收看:睡姿这事,你做对了吗

  回复14 收看:龙的九个儿子,在哪?

  回复15 收看:中华老规矩,教给孩子

  回复16 收看:吃 醋 ,生活才有滋味

  回复17 收看:“老公”原恶毒骂人的

  回复18 收看:阎王和穷鬼的对话,

  回复19 收看:祖宗十八代称呼大全!

  回复20 收看:知命不怨天知己不怨人

  回复21收看:如何判断你元气不足?

  回复22收看:四杯绿茶让癌症远离

  回复23收看:心存善良,无可恨之人

  回复24收看: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回复25收看:写给总是乱想的你!

  回复26收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回复27收看:知道吗?刷牙别沾水!

  回复28收看:古代到底有没有合同?

  回复29收看:是药三分毒,药补食补

  回复30收看:车内摆件十大禁忌,

  回复31收看:春吃芽、夏吃瓜

  回复32收看:遇出葬和婚礼的禁忌,

  回复33收看:流传600年,益寿延年

  回复34收看:这五种房子越住越穷!

  回复35收看:不骗你,吃太饱很可怕!

  回复36收看:大忌!绝不能进卧室

  回复37收看:传给孩子,还是失传?

  回复38收看:常按六个穴位!

  回复39收看:古代投降为何举白旗?

  回复40收看:影响运气的小动作

  回复41收看:手镯最好别戴左手上!

  回复42收看:忌讳,不要乱改名!!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