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正方圆的董心诚律师

河南正方圆的董心诚律师(方圆集团幕后老板是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2 09:18:09 浏览1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撰文河南正方圆的董心诚律师:书岩 (中国法学学会会员)

  新疆网讯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河南正方圆的董心诚律师,规矩文化也早已在中华儿女的心里根深蒂固,从孔、孟到荀子、从阮籍到苏轼、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规矩”就像一个指南针,穿越历史与时空,千百年来始终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新时代又赋予“老规矩”新的生命、新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时间,“讲规矩”成了人们关注的关键词,也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的新主题。

  

  孟子

  一、“规矩”之源与流——中华传统的流变追溯

  中国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自于《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说的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规矩和行为制度。先秦文献中,“规”和“矩”原本表示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既可单用,也可连用,现在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在现实生活中,人无时无刻不处于“规矩”之中,要想真正理解规矩本义,必须追溯源头。

  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条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中,儒家思想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主流脉络,“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人生成就的最后评述,其真谛是“从心之仁,不逾礼”,即自觉于规矩,这是真正的自由。孔子主张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这样民众不但有羞耻心,而且人心归服,他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会“归仁”。可见,孔子眼中的“矩”,实为“礼”。对于规矩的含义,许多古圣先贤做过解释或运用,涵义不尽相同,但大致可以归结为这样几层意思:一是指“规”和“矩”,《荀子·礼论》云:“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孔颖达疏:“规所以正圆,矩所以正方”;二是礼法、法度,如《史记·礼书》云:“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 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云:“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三是一定的标准、成规,如《韩非子·解老》云:“万物莫不有规矩”;四是老老实实、恪守本分,宋·苏轼《谢南省主文启·王内翰》云:“欲求倜傥超拔之才,则惧其放荡,而或至於无度;欲求规矩尺寸之士,则病其龌龊,而不能有所为”,就是告诉人们要克己、守规。

  人生而有欲,但凡事有度。正常合理的欲望,可以成为奋斗的动力;但若是不切实际的欲望,则可能埋下毁灭的种子。其间的这个度,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既是道德底线,又是党纪国法。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上下同欲者胜”,需要规矩。一九四一年毛泽东就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著名的论断:“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为了凝聚全党、团结一心啃下硬骨头,同样需要规矩。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三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一个词“政治规矩”引发外界关注。他提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一月十六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一个人,没有规矩,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拥有八千六百多万党员的大党,没有纪律和规矩,就注定成为一盘散沙。党规党纪是反腐败的防火墙,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我们党的生命线。重规矩、明纪律,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从成文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进入上海秩序井然地睡在街头的解放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红军,每一个细节都是政治规矩的体现,是政治理念在行为层面的实践。

  

  

  二、“规矩”之破与立——创新与守规的博弈突围

河南正方圆的董心诚律师(方圆集团幕后老板是谁)

  “守规矩”与创新之间,从表面上看似乎天生对立,使许多人陷入绝对化的桎梏,只是一味强调秩序与准则,守死规矩,死守规矩,无法破茧而出。这是一种偏执的思维,是断章取义的理解。

  “规矩”与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真正的好“规矩”不仅不是束缚,反而会促成创新。创新是在“立”中求“破”,没有旧的“立”,也就谈不上创新的“破”了,创新更是在规矩基础上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许多好的行为习惯,是经过千百年淘汰之后保存下来的东西,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规矩,有利于群体延续和个体生存。好的“规矩”不会成为束缚,而会使人与环境更好地适应。凡事都有两面性,过分强调一方面就会走向极端,导致片面,我们必须用对立统一的科学方法论来分析问题,明辨是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强调我们要修身正心,做人做事要合乎“礼法”,不越道德底线,不违党纪国法,使我们不犯错,少犯错,少走弯路。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告诉我们遵纪守法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入手。正是因为有规矩的约束,线条才不会偏离预想的轨道,才能走出美好的形象。《淮南子》有言,“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近年来,无论是胡长清、成克杰、周永康、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还是山西“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贿选、广东乐昌“红包腐败”等基层窝案,其程度和恶劣影响都让人触目惊心,无不折射出乱了纲纪、坏了规矩的巨大危害。正因为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政治纪律的约束,才帮助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才使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随着新的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发展理念的不断转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各个领域突破传统、开拓创新的热情不断高涨,各种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涌现。但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的同时,也要注意识别“换汤不换药”的“假创新”,无视群众利益、损害社会利益的“伪创新”。要真正立足全局,立足实际,放眼长远,放眼全球,借力于改革的东风,破茧抽丝,追求真创新,真发展。同时,还要把握得好创新与规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规矩促进创新,以创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规矩的内涵与力量。

  

  

  三、“规矩”之新与变——老规矩在当代的新发展

  (一)笃行规矩,科学思维

  笃行规矩,一者在于“笃”,要“笃学”、“笃信”规矩,无论是历经千年却愈久弥香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是法律、政策、制度,都要做到忠贞不渝,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学习、信任和遵守。李贽《答耿中丞书》云:“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二者在于“行”,“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礼记·儒行》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虽然明知规矩,也时常学习,然而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为对规矩没有做到真信、真懂,更没有做到“笃行”,最终“越规”、“越矩”,酿成大祸。

  面对“老规矩”和党纪国法的刚性纪律,面对不断变化的问题导向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复杂形势,如何做到既能守得住“规矩”,又能破解难题、创新跨越、推动发展,这就需要有科学思维方法做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思维方法:如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其中,与“守规矩”联系最紧密的要属“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出无法接受的坏结果。古人讲“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要有边界意识,对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入“歧途”。道德修养、生活情趣上要注意小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到防微杜渐,自励自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发展的任务越是繁重,越是需要加强学习、改善心智模式,以科学思维方法保证善做善成。

  (二)知行合一,担当有为

  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孔子一生的主要追求在现实政治方面,并不想做学究,而是要做一个投身于现实政治的“君子”。在他看来,不能转化为实践的学问, 再多也没有用。

  做到了“笃行”规矩,最终就要达到知行合一,同时还要防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思想。守规矩不是墨守成规,同样需要有创新、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现实中,有的人不求创新,但求当个太平官。遇到问题绕着走,面对矛盾心发慌,该改的不敢大刀阔斧地改,该闯的不敢义无反顾地闯,该试的不敢放开手脚去试。他们唯古、唯洋、唯上、唯书,就是不唯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每个岗位的设置都有其职责,如果不在岗位职权范围内主动作为,什么事情都要领导点头了才做,看似守了规矩,其实是困于规矩,缺少创造性、主动性。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以守规矩为借口,不干事、不担当。

  守规矩要的是担当,不是安全。守规矩能保证官员不犯事,但安全不是守规矩的目的,或者说全部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规矩的时候,同时也强调了担当。他上任后不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强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的讲话中,他又强调: “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一方面,我们要坚守底线,严防出现颠覆性的失误;另一方面更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充分挖掘潜力、激发动力、释放活力,为发展赢得新的生机。

  

  (三)格物致知,与时俱进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思是: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要能够懂得高尚的品德,真正明白“规矩”内涵及外延,必须通过不懈的探索事物规律,始终追求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方能掌握渊博的知识,才会有新思维、新发展。

  正心诚意立事、格物致知立学、修身养性立德,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应达到的境界。然而,立事、立学、立德都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面对新常态、新问题、新要求,不做“规矩”的奴隶。“鼓无定节、舞无常态”。二〇一四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到 “新常态”一词,目前,“新常态”已经超越经济领域,成为描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最热门的关键词。

  新常态预示着历史正处于新的转折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需要我们抛却旧思维,运用新思维,解决好新常态下的新问题,要科学认识新常态、辩证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既要遵从历史规律,又要积极转换思路;既不胶柱鼓瑟、坐失良机,又要常怀忧勤惕厉之心。要顺应时代潮流,破除不适应于新常态的旧有思维模式背后的利益固化藩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澎湃历史进程中,成就一番事业,做出一番贡献。

  来源:龙刊

  扫描二维码 一键关注 :龙刊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