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聚众斗殴罪律师排名

河南省聚众斗殴罪律师排名(河南省聚众赌博罪量刑标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9 19:54:09 浏览15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 什么是聚众斗殴中的“械”

持械是聚众斗殴的一种量刑情节河南省聚众斗殴罪律师排名,在司法实践中河南省聚众斗殴罪律师排名,对什么是械河南省聚众斗殴罪律师排名,以及如何认定持械存在争议。根据现有的司法解释以及办案中遇到的各类情况,笔者认为,所谓“械”就是工具、武器,是实施斗殴的器具,在聚众斗殴中,一般可理解刀、枪、棍、棒等足以致人伤亡的器械。

但在认定某一物体是否为械时,不应简单地看物体的形式、种类,更应看到其在实际斗殴中的作用、危害。如砖块、椅凳、烟缸等物体与刀、枪、棍、棒一样,都能致伤、致死他人,都可以认定为械。

凶器可以分为性质上的凶器和用法上的凶器,性质上的凶器不难理解,如刀具,关键是如何认定用法上的凶器,如棍棒,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河南省聚众斗殴罪律师排名

河南省聚众斗殴罪律师排名(河南省聚众赌博罪量刑标准)

一是该器具的杀伤能力;

二是该器具够杀伤他人的使用概率;

三是根据一般认识,该器具对身体伤害的危险程度;

四是该器具被携带的可能性。

二、 对持械与否应如何认定

聚众斗殴是行为犯,持械也是行为之一,“持”即拿着、握着之意,且应呈持续的状态,使用这类器具是当然的持械。持有这类器具,对他人和社会就构成潜在威胁,在斗殴中虽未使用,但如遇紧急情况,不排除使用的可能,可能给他人和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从加大处罚力度出发,只要有证据表明其有使用的表示,就可以认定为持械聚众斗殴。如果虽然在聚众斗殴中未使用器具,但有证据证实,其携带器具的目的是为了在聚众斗殴中使用,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到达现场后未使用,也应认定持械;如果携带的是生活器具,并不是为了在聚众斗殴中使用,而且也确实没有拿出来使用,这种情况不能认定持械,否则有悖于主客观相一致的立法精神。携带器械且主观上有使用故意的,增强了被告人的斗殴决意,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及其人身的危险性都因此增强,因此,被告人即使没有实际使用器械,斗殴中持械并且故意显示的,也应认定为持械聚众斗殴。

三、 对 犯罪分子在斗殴现场寻找工具并使用,是否认定持械 ?

这种情况,应认真分析现场寻找工具的动机和造成的危害,持械是特别的规定,是为了预防持械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同时也应注意持械是一种持续状态。如果寻找的器具仅是为了防止自身受到较大的打击,不具有积极追求他人伤亡的故意,不应认为持械。现场寻找工具的目的是为了伤害他人,如果使用的是管制刀具及铁棍、木棒等,应认定持械;如果所使用的是其他生活用品,仅突发使用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不认定持械,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应认定持“械”。

四、 对持械主体的认定,实践中存在的不同情形

持械不是聚众斗殴犯罪的构成要件,而是一种量刑情节,根据本罪所侵犯的客体和共同犯罪的构成理论,该情节既适用于持械斗殴的主体,也可能适用于主观有持械故意但自己并未持械的其他主体。实践中可分以下几种情形:

1.预约斗殴时约定准备器具,带“家伙”的。实际斗殴中有人持械,对参与者均应认定为持械。积极参加者均明知是持械聚众斗殴仍积极参与,其个体表面上虽不具有持械的形式,但实质上具有了持械的故意,其个体行为融入了持械聚众斗殴的整体行为之中,应当认定为持械聚众斗殴。如,在预约、联络时,明知是持械聚众斗殴,仍参与聚众斗殴的;在有预谋持械聚众斗殴中,积极纠集人员,实施互殴行为的;事先为己方斗殴的人员准备斗殴器具的,等等。

2.在实施斗殴前,首要分子对己方及相对方使用器具斗殴问题约定不明,或未明确要求不得使用器具,就应认定其对持械有概括性的故意,只要有人持械斗殴,首要分子都应当承担该行为的刑事责任。对持械问题没有约定,对其他积极参加者而言,一般应认为其主观上没有持械斗殴的故意,如个别参加者就地取材或者使用随身携带的器具,只要他人没有持械的主观故意,就认定实际持械者本人持械。斗殴中未持械人如果知道他人持械斗殴,而不加制止,“他人持械行为”就成为共同犯罪行为的一个部分,未持械者也就具有了持械的故意,也应认定为持械;如不知道他人持械,持械超出了其主观故意,或认定其主观上没有持械的故意,则不应认定其持械。

3.如首要分子明确要求不持械或共同预谋约定不持械的,斗殴中有人突发持械参与斗殴的,一般只认定该人持械聚众斗殴。同样,其他在现场参与斗殴的人员,知道他人持械而不加制止,就应认定为有持械斗殴有共同故意,认定持械。

作者简介

*本文章仅用于交流,不代表北京盈科(昆明)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任何仅仅依照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做出的决定及因此造成的后果由行为人自行负责,如果您需要法律意见或其他专家意见,应当向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士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转载请在文章显著位置标明作者及出处。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