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律师徐少华简介

河南律师徐少华简介(徐华律师简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31 11:00:25 浏览16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的上、下斜街

近日河南律师徐少华简介,宣武门外的上斜街和金井胡同的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已经得到批复,方案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对胡同两侧番禺会馆、四川会馆等特色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改造亮相。

上一篇文章中,河南律师徐少华简介我们详细介绍河南律师徐少华简介了上斜街的历史以及其特色:它不仅是京城最老的胡同之一,也是离内城最近的斜街,其成因或许就是因胡同过去曾为河道,明清时期每年伏天朝廷都会在这里洗象,观者如堵。而胡同内,更是寺庙遍地,会馆林立,名人故居也不少。

民国年间上斜街的文物古迹分布状况 图源网络

宣武门外的上斜街要改造了,胡同有何厉害之处河南律师徐少华简介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胡同,并不在于多长,也不在于多老,在这片热土上曾经住过的人,以及曾经发生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名人先贤身上,往往凝聚着人类一些最宝贵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能指引我们前行。

北京作为三千年古城,八百年古都,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历史痕迹,而北京的胡同,以及胡同里的故居、会馆、寺庙,正是这些事迹的见证。

今天,咱们就来介绍一下胡同里的会馆和名人故居,以及在这里发生的诸多历史烟云。

从3间平房到清末维新变法根据地 京城最大河南籍会馆是如何炼成的?

从上斜街东口进入,最近的一座会馆就在路南不远,是河南会馆,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距今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北京城里河南籍的会馆约有21座,其中上斜街里这座是规模最大的一处。

说到河南会馆的建立,不得不说说就在其对面的中州乡祠(中州,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

中州乡祠在上斜街路北原上斜街13号(今宣武门外大街新1号),如今是环球财讯中心所在地。明万历年间,大学士高拱(河南新郑人)购得荒地2亩,拟建中州乡祠。

1948年《北京地图》中上斜街中的中州乡祠和嵩云中学

初建之时,仅有平房3楹,却成为了在京豫人的集会之所,这也是河南会馆的雏形。

到康熙十年,工部尚书汤斌(河南睢阳人)在老馆的基础上建起了乡祠,以及六所配房,自此,该馆正式称为中州乡祠。

与此同时,汤斌又与在京官员张伯行(河南仪封人)、耿介(河南登封人)等人一起呈请官府,购买了中州乡祠对面的招提寺地基,并在寺庙废基之上盖起了厅堂楼阁,从北到南依次为洛社、听涛山馆、池北精舍、月牙池、嵩云亭和听雨楼。由此,河南会馆初具规模。

此后,会馆又分别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分别经多位在京豫人官员扩建,河南会馆的前门已抵达智桥(门牌为19号,今55号),后门至上斜街,占地面积相当可观。

图源:白继增,北京宣南会馆拾遗,中国档案出版社,2011.1

其内东侧有精忠祠和报国堂供豫人旅京祭祀,后也曾兼作戏台供在京豫籍官员在此听戏,而西侧的池北精舍不仅可赏景,也常作为豫籍官员商贾宴饮聚会之地。整座会馆不仅修有花园,而且还有假山、轩亭、水池、草舍等设施,总称“嵩云草堂”。

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嵩云草堂和其对面的松筠庵曾一同作为公车上书的出发地,见证着当年上千举人的联名上书的义举。

此后,这里还曾成为维新派的一处阵地,康有为在此创办了《万国公报》。而后他们又在军机大臣翁同龢、工部尚书孙家鼐等朝廷大员的支持下,在此成立了维新派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国会,学会每十天集会一次,每次集会都有专人进行专题演讲,“来者日众”,“大夫云从”。

虽说强国会只活跃了四个月,便宣告解散,但但正如梁启超所说:“强学会虽封禁,然自此以往,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

此后两三年内,各地学会、学堂、报馆有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为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

其中,嵩云草堂还曾短暂地作为保国会的会址。

袁世凯(左)便曾参加过强国会和保国会

据传,戊戌变法失败后,袁世凯(河南项城人)为保护“戊戌六君子”家属免遭杀害,曾一度将其藏于河南会馆。

而后河南会馆还曾在袁世凯等人的号召下办起“豫学堂”,且其生源并不局限于河南,第一期招生中,“京官子弟和少数客籍学生约占三分之一”。

1914年《北京地图》中的豫学堂

河南律师徐少华简介(徐华律师简历)

民国初年,河南会馆迁至粉房琉璃街路东,而在嵩云草堂之中的豫学堂则是改名豫学校,而后又改办豫人私立法政学校。

此后学校曾先后改名京师私立河南中学校、私立嵩云初级中学、北平市私立嵩云中学等。

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分区地图》中的河南中学

解放后,学校并入北京市第十四中学。1974年,拆掉了嵩云草堂的大堂和戏台(精忠祠),改建为四层(西头五层)教学大楼,1976年落成,作为北京市二〇四中学校址,校门开在上斜街36号。

至此,当年嵩云草堂的建筑已难以得见。除北面的学校,南面已成为居民大杂院(达智桥胡同55号),如今院内曲折昏暗,拥挤杂乱,在一切空闲的地方建起了简易平房。

嵩云草堂院门现状。蒋晨明 摄

可以说,当年嵩云草堂已经面目全非、风采全无了,只有门口还保留了一些民国年间的样貌,但据说也已经是后来翻修的,老东西已然无存。

吴兴会馆 成了近代法学奠基人沈家本故居

河南会馆往西走,胡同南侧有条金井胡同,胡同得名于一口“金井”。而这口金井就在如今沈家本故居(金井胡同1号)门前。

这座坐北朝南、背靠上斜街的三进院落,因为沈家本的到来,曾经政要云集,帝师陈宝琛,以及袁世凯、段祺瑞都曾到这里拜访沈家本,长谈短晤。而这也是因为他在法学方面的才能与贡献。

沈家本故居门口

沈家生于1840年,浙江吴兴人。这一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自此他的命运也和这座风雨飘摇的国家联系到了一起。

因为父亲沈丙莹在刑部为官,沈家本五岁时便随父进京居住,后随父亲官职调动,辗转各地。

他自幼习儒家经典,尤精于经学和文字学,喜欢考辨文献,引经据典,追本溯源,对文献的考据很有一套,著有《诸史琐言》、《古书目四种》等十余种经史考据著作,成绩斐然。

沈家本故居内的沈家本塑像

这样的考据方法以及求实精神,对八股文却没有太多帮助,因此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同治三年(1964),24岁的他沈家本援例入职刑部,次年中举,但时隔18年后,光绪九年(1883)才终于考取进士。

此后直到光绪十九年(1892),53岁的他终于受到上司的举荐,外放任天津知府,他“以宽大为治”“用律能与时变通”,受到时人称誉。

五年后,沈家本调任保定知府。1898年,董福祥甘军过境,纵火烧毁了保定北关外法国教堂,酿成交涉案。沈家本参与处理交涉,阻止了法国教士多占土地的企图。

1900年,沈家本收到了光绪帝拔擢他为山西按察使的谕令,他本该春风得意,但还未走马上任,就被“八国联军”阻在了保定。

后又受人诬陷,被关押在保定北街教堂,经李鸿章等人的交涉,也只是由拘留改为监禁,直到次年2月14日才恢复自由。

沈家本故居中的“沈家本生平大事记”

1901年,沈家本升任刑部右侍郎,回京赴任后,来到上斜街,买下了这处已经废弃的吴兴会馆,稍作休整,便住了进去。而此后直到他去世,便一直住在这里。

可以说,他的一生都与律、法紧紧地围绕在一起。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清末修律。

“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1902年5月13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命沈家本、伍廷芳主持修律,任命沈家本为修订法律大臣。

沈家本主持立法改革工作之后,改造旧律,起草新律,人权保障、罪刑法定、审判独立等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进入我国法律文本之中,民事、刑事分开,奴婢制,凌迟、枭首等野蛮刑罚和沿用近两千年的笞、杖、徒、流、死等传统五刑被废除,律师制、陪审制、新式监狱制度等现代司法制度得以确立,古老的中华法制终于缓缓地打开了现代化的大门。

沈家本故居内景

巧合的是,沈家本所住的金井胡同1号地处宣武门外,附近会馆林立,正处在戊戌事变中心,不远就是菜市口,当年戊戌六君子就是在这里砍头。而正是因为他的倡导,砍头这一酷刑终于在法典中删除。

用中国法学会理事汪汉卿教授话来说:“如果说中国过去历史上真正的法学家只有两人,那么一个是唐代的长孙无忌,另一个就是清末的沈家本。”

可以说,他开创了中国现代法治的先河。

清末民国初,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他厌倦了尔虞我诈的政坛生活,辞去要职,避开尘世,在家中与典籍相伴,埋头著述整理法律文献,直至1913年7月12日溘然逝世。他晚年的《枕碧楼偶存稿》、《枕碧楼丛书》等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沈家本故居内的枕碧楼

民国政府继承了其法律思想,高度评价其在法律革新方面的重要地位,袁世凯的挽联是:“法学匡时为国重,高名垂后以书传”。

“也有三竿并两竿,闲中对此念家山。檀乐疏影出墙头,风雨潇潇户自关。”沈家本曾如此描写自家院落。

这座故居为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门两侧有两间门房,第一进院是正房,中间三间为穿堂房,西侧三间,东耳房是五间两层的小楼,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是沈家本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所建的藏书五万余卷的藏书楼,题名曰“枕碧楼”,至今保存完整。

沈家本故居内的枕碧楼,二楼目前上不去

解放前,沈家人搬离故居。1949年后,政府将这里作为直管公房用来解决普通百姓的居住问题。此后,三进院落变成大杂院,很难寻到从前的模样。

1990年,北京市宣武区(后与西城区合并)政府将故居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当时这座百年老宅已成为住有40多户人家的大杂院。随着时间流逝,院内建筑毁损严重,安全隐患突出。

腾退前的沈家本故居

2014年,西城区编制“十三五”文物保护行动计划,首次提出要成主题的、有规模地实施文物腾退,沈家本故居成为第一批启动腾退的项目。在法院部门专业人士的参与下,形成了“沈家本故居”腾退方案,10个月内腾退工作即告完成。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财经大学近现代法研究中心教授侯欣一提交了关于将沈家本故居改建成“中国传统法制文化博物馆”的提案。

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决定对故居进行修缮、保护和利用。两年多的时间,沈家本故居开门迎客,速度之快超乎许多人的意料。

如今的沈家本故居

值得一提的是,上斜街附近浙江籍的会馆可谓十分集中。

资料显示,除了吴兴会馆外,上斜街路北原14号(现宣外大街1号)、18号(现37号)曾为浙江会馆,面积分别为1.37亩和1.76亩,后者在上斜街小学扩建时被拆掉了河南律师徐少华简介;路南原56号(现48号)为绍兴北馆(也有资料显示为绍兴县馆),占地1.62亩,有房49间,路北20号(现45号)为其附产,面积只有0.1亩,有房3间。

限于篇幅,今天就先聊到这里。

胡同里的

太原会馆、四川会馆、

东莞新馆、番禺会馆

等,

就留待接下来的文章一起介绍吧。

关于

上斜街

,您还知道哪些

故事

欢迎在

留言区

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叶宗宝,薛彦.从会馆到同乡会:近代河南旅京士绅的聚集活动及其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01):144-148.

[2] 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活动遗址

[3] 戊戌遗迹今安在,北京晚报,2018.07.05

[4] 许知远,许知远:1895年的转折时刻,东方历史评论,2020.02.11

[5] 李佳霖,嵩云草堂:最大河南会馆难觅痕迹,中国文化报 ,2013.07.11

[6] 靳昊,沈家本故居:见证百年前法治变革风云,光明日报,2018年02月11日

[7] 刘冕,直管公房文物腾退有了“沈家本样本”,北京日报,2017年08月25日

[8] 李斌,故居和会馆:一座城市的灵魂与荣光,瞭望东方周刊,2018.03.07

[9] 白继增,北京宣南会馆拾遗,中国档案出版社,2011.1

五百年前,新文化街还叫石驸马大街

实验二小 奋斗小学 鲍家街小学 新文化街的这些学校您还记得吗?

实验二小 北京四中 中央音乐学院,新文化街原来这么有名校缘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