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冬河南律师

郭冬河南律师(河南中冶律师事务所郭冬冬)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2 12:54:08 浏览2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来源:桓台政协)

村 庄 概 况

鱼三村系鱼龙湾庄郭冬河南律师的四个行政村之一。鱼三村居民区北临鱼四村,西靠鱼二村,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900米,现分别于村委南侧和田家洼前面规划有楼房专属居住区两处,加上散居在俗称“台湾岛”和鲁家屋子两处郭冬河南律师的住户,占地面积约117.2万平方米。

村内郭冬河南律师的主要道路:东西方向的有中心路(中心大街)、工业路、八里河路、新村路、锦秋路郭冬河南律师;南北方向的有东大河路、顺河东路、顺河西路、信贷路、少海北路(原称跃进路、机场路)。村中的河道,东有东大河,南有一号沟,西有井道河,中有顺河,均与村北的荆夏路、村南的起马路相连。

鱼三村现有居民1051户,3480人,由巩、郭、曹、张、李、刘、王、田、石、宋、孙、许、毕、陈、崔、寇、徐、于、鲁、穆、汪、魏、温、薛、杨、段、侯、高、耿、牟、岳、周、郑、伊、藏、傅、朱、赵、宗、栾、胥、黄、荆、孟、任、马、韩、曲、董、公、舒、姚、窑、孔、牛等姓氏构成,均为汉族。

鱼三村共有耕地面积1975.69亩,苇田790.09亩,水面350余亩。全村原有14个生产小队,几经合并成为8个队,现在称八个片。

村庄经济

解放前,鱼龙的“四大家、八大荣户”,掌控着鱼龙湾的大部分旱地、苇地、水田。贫户们为其打短工、扛长工,称为“创觅汉”。1945年,实行郭冬河南律师了土地改革,先是成立互助组,后又经历了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发展为农村人民公社。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制度,并曾一度恢复和扩大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解放前,鱼三村有三个堂号:“益盛永”——堂铺位于郭鲁桥以西,由宋氏家族的宋程海经营,以杂货为主,兼营自制的酱油、点心、炸麻花。堂号匾额于1948年专请宋家庄宋永讥题写;“永顺堂”——堂铺坐落于鱼龙湾前街上,由郭光星经营,以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等杂货为主,为便于交易,曾印制了“永顺堂”银票;“议昌合”,主要经营医药、寿衣,铺子设在本村,其常见病用药不仅为本地乡亲提供便利外,也方便了外乡来赶早市的人;“永兴堂”银票行,开设在耙头桥,雇用两个伙计帮着营生,“议昌合”“永兴堂”两个堂号均由巩曰銮家经营。

人民公社时期,直接由大队管理经营的副业,根据农忙闲季节,规模有大有小,从业人员时多时少。经营项目主要有:

铁业(烘炉)由巩遵元、郭正香、崔兴周三人负责,其主要工作是为各个生产小队维修锄、镰、锨、镢等农业生产必须的工具,打制维修溜子和盖房用的钯钉等铁制品。

缝纫组设在鱼龙老街上供销合作社西邻。由许善运负责,组织着七八名妇女,主要业务为县商业局来料加工服装、鞋帽,同时为当地及邻庄人们的服装制作提供便利。特别是自购置了一台锁边机后,青少年所穿的裤子经锁边,便有意识挽起裤脚,炫耀自己已经赶上了时髦。

从事编织的有20余名妇女,利用从生产队及农户家收集来的优质玉米皮,经过硫黄熏蒸,先编成辫子,然后再根据货号的要求染色、编织成屏风、提篮等不同的产品。

地毯厂为当时的特色产业,主要负责人为巩崇利,带领着村内一帮年轻人,先熟悉图样,再归类调线,依据尺寸大小安排单人、二人或多人搭伙来完成。产品通过博兴、桓台外贸局销往美国、日本、西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期间,还培养出了多名技术骨干,后来纷纷被田庄、果里、荆家、耿桥等地聘为师傅,教授砍地毯的技能。

大队试验田是在县农业部门技术员的指导下成立的,经过取土样、化验、种子配比定植、合理施肥浇水、人工授粉等过程,培育出了“丰单一号”优良种子。

20世纪70年代初,鱼三大队从各个生产小队抽调了部分年轻力壮的劳力,组成了20多人的运输队,在张店洪沟安营扎寨。每人拉着一辆地排车,从火车站东货场装上货物,一年四季穿梭于张店的大街小巷,当时被人们称呼为“拉脚的”。

20世纪60年代初,鱼三大队将原二队场西边一坟地进行平整,建立了大队果园。种植了国光、金帅、红香蕉等苹果品种,还种植了部分梨树和桃树。除增加村里的收入外,每年将最好的果子挑选预留出来,待到“八一”建军节时,专门慰问军属、烈属、荣属,拥军优属这样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十年。

鱼三村的建筑业也起步很早。鱼三村民传统中就有精明于建筑施工技艺的本能基因,多有吃苦耐劳的能工巧匠甚至建筑世家。最初,由许呈会带领的施工小分队,承接了孤岛油田储油罐的保温工程,那只是外出承揽工程的队伍雏形,举步维艰地开始了探知外埠建筑市场的追梦之旅。1978年开始,王锡元组建鱼三大队建筑队,首接淄博纺织品公司宿舍楼工程,由于工程进度快、质量优,赢得了良好声誉。之后,淄博商业局、淄博日报社、张店区法院、淄博烤烟厂等单位办公楼工程接踵而来,许多险、重、急、拼、抢的施工现场,无不留下了鱼三人洒下的汗水。实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从事建筑施工开始由部分能工巧匠们的小分队作业或农闲时节的副业性质,迅速发展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这些从事建筑施工的庄户人已开始告别了锄镰犁镢,结束了主要依赖从土里刨食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完成由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嬗变。一大批“万元户”便从这个群体中诞生。在起风建工创业发展时期,鱼三村的巩同林、王锡元、曹向俭、于修志、许丕桐、刘丕海、宋明等人在起凤建工不同部门分别担任重要职务。直到现在鱼三村大部分青壮劳力仍在全国各地继续从事着建筑行业,有的走出国门,到日本、新加坡、卡塔尔等国打工。

20世纪90年代中期,鱼三村成立了全镇唯一的劳务市场。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鱼三村的各路能工巧匠依托起凤建筑公司,大显身手于黄河三角洲、泉城济南及省外,助力着桓台县的建筑业步入了全面振兴的快车道。在此背景下,1995年春,鱼三村的劳务市场逐渐形成规模,吸引来了省内外的众多从事劳务者。每天从凌晨3点开始到六点左右,向济南、德州、孤岛、东营、滨州等建筑工地运送各类劳务人员车辆形成规模宏大的阵势,黄金施工时节多达100余多辆,运送量达两千多人,可以算得上淄博首家规模最大、辐射区域最广的劳务市场。后来,规模快速膨胀,致使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管理不堪重负,终致退场落幕。

各个生产队还依据自身条件,组织了其他形式的副业项目:

鞭炮制作由第一生产队经营,通过“捞纸”方式制成草纸,然后经过卷筒、稔芯、装药、锤底、编制、包装等工序,制作出了19头、48头、99头、两脚蹬、烟雷子、摔炮、绳拉鞭等种类的鞭炮。裁好的草纸,还供给乌河村制作鞭炮用。

手工刷纸业由第二、三生产队经营。社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的需求,将一令令的白纸刷染成红、蓝、绿等颜色,然后打包,装上火车销往省内外各地。至今巩天家、巩同诗经销的各样色纸,在东北三省、新疆、西藏等地仍占有相当市场份额。

水胶熬制由第四生产小队经营。他们利用从县皮革厂及各村收来的同类下脚料及兽皮,经清洗后,熬制成水胶,除销售给县生产资料公司以外,还销往济南、天津、沈阳等地。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在打制木制家具过程中,粘缝、固定榫卯等提供了便利。

第六生产小队主要经营打草绳和拧麻绳业。社员以稻草为主要原料打制草绳,销往负有电机泵业鼻祖之称的博山和盛产盆碗、大缸的淄川等地。制作麻绳的工艺,是将种植的苘麻,经过在河中沤制、剥皮、晾晒、梳拢等程序,根据不同需求,通过半机械化模式,拧成长短、粗细不一的绳子。

第七生产队是当时起凤公社肉食站下设的唯一一处牲畜屠宰点,获有定级、收购、屠宰、销售的资格。享有“一手准”声誉的宋丰晶,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只要将手从猪后腿起往前一丈量,所估的斤两就相差无几。七队还与三队合办暖房一处,专门孵化马踏湖小鸭,通过人工挑子,销往东营、烟台、大连等地。用拖拉机从青岛购来的开口丝,又搞起了石棉瓦制作,随后在露天井又上马了油毡纸厂。

第八生产队在曹高福家族的家庭作坊基础上,筹建起了馒头、锅饼房。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低,和面、压面一律是人工。压面是最累的,使用的是木棍。制作的馒头长长的,圆圆的,像杠子一样,人称“杠子头”馍馍。

1971年,鱼三大队利用300余棵杨树,置换进了一台三轮机改195型柴油汽车,这在整个鱼龙湾庄成为一桩奇闻大事。因为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鱼三村乃至鱼龙湾庄从此迈进了机械化时代。这部车,不仅为鱼三村的庄稼运输、脱粒提供了便利,而且将苇箔、苇席、马踏湖白莲藕快捷地销售到了广饶、寿光、淄川、博山等地。后来第七生产小队又购买了一台东方红牌28型拖拉机,使得生产队时期的运输业务,由传统的独轮小推车、地排车、马车,朝着机械化运输方向迈进了一大步。随着集体经济家底儿的快速积累和家庭收入的不断丰厚,鱼三村的机械化程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鱼三村的农林牧副渔各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淄博彩色纸厂、宏仁居红木文化会馆、鱼三正钰农资经营部、冠盛钢塑门窗、瑞海商砼、双正包装、广田电子、兴旺暖气片等工商业企业纷纷兴办;马踏湖小鸭孵化、马踏湖养鸭、白莲藕种植、鲜活鱼虾蟹交易等带有湖区特色的生产经营体遍地开花。在少海路北首及起马路两侧,各类马踏湖特产经销摊位达百余家,俨然形成颇具规模的产销集散地,年销售额近千万元。鲁园饭店、加虎饭店等饮食业企业,经过多年经营发展,形成了湖区美食特色,吸引了市县及周边区县的食客光顾。

在人民公社时期,鱼三大队是鱼龙湾庄上交夏、秋公粮最多的大队。为便于储备粮及种子的储存,在大队院内建了一大两小三个大土圆仓,大仓可容纳20000斤粮食,小一点的可容纳15000斤粮食。各个生产队相继建起了机动粮和牲畜用粮的土圆仓。

为保证庄稼生长有充足的农家肥,鱼三大队土法上马,设计出了利用牲畜粪便、苲草、河泥经过发酵沤制绿肥的池子,当时整个起凤公社三级领导(公社干部、大队领导、生产队长)在此召开了现场会并向全公社进行了推广。后来利用马车驮着胶囊从辛店拉氨水,各个生产队为便于储藏,在河边和地片便于装卸的地方,分别修建了利用石子和水泥浇灌的池子,人称氨水池。为不误农时抢收抢种,每到“三秋”季节,生产大队就在坡里安营扎寨,成立“三秋”指挥部。指挥部人员除了到各个生产小队了解督查生产外,还有一部分人用铁笔、蜡纸、钢板、手推油印机,编印《三秋战报》,及时报道各个生产小队收获玉米和种植小麦的进度情况,并制作了流动优胜红旗,按进度按质量进行颁发。由于湖区沟河多,旱地地块小,又鉴于机械化程度低,无施展的余地,只能用人工犁地。底肥一般用人工驾着木制单腿耧划于地下,最初播种用两腿耧,随着科学种田技术改进,依次为四腿耧、六腿耧、八腿耧。当时全部用人工,一人扶耧,一人驾辕,二至四人用绳子拉帮套。最累的活是撒肥,两人一架用扁担将盛满干粪的苇包,分布到地里的各个点上。地块两头各有一人跟着施肥的耧来回跑着,用铁叉子从粪包里挖出来再盛到施肥的耧里,只要起步中间就不能停,因单腿耧的控制阀不好用,除非楼里的干粪已下净。

1975年,鱼三村打了第一眼237余米的深水井,用195型柴油机作为动力提水,一旁修建水池一个,有六个水头供村民使用,村民们真正告别了饮用河水的历史。1982年由许令运掌舵带领20余名学徒工,历时近两个月的时间,建了一座18米高、容纳30立方的水塔。水塔建成后,大队统一规划铺设管道,户户通上了深井水。截至2011年先后在原鱼三村委院内、鱼三村鱼池、田家洼楼区投资50余万元又连续打了三眼达350余米深的水井,购置了压力罐一个。2012年重新铺设供水管道,实现了一天24小时有水饮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愿望。

鱼三村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进行农村住宅规划,第一批是从现在的鱼龙第二小学东边盐碱地开始的,到1984年,入住150余户,1994年在新村路南划建了第一批90余户的住宅楼,1996年在田家洼划建了第二批20余户的楼区。鱼三村在县城、张店、东营、济南等地购房的达300余户,家庭轿车500辆,电动车、摩托车及其他车辆2000多辆。农用车、播种机和大型联合收割机10余台。90﹪以上的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60﹪以上的家庭用上了宽带网。拥有鱼龙至张店、淄博至滨州、淄博至济南的客车共计5辆。

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科学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五化”(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标准,成立了由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程监督小组,检查指导工程开展。拆除乱搭乱建房屋1000多平方米,清理路边柴草、垃圾300余堆。道路硬化面积达78000平方米,粉刷墙面36900平方米,悬挂宣传图片100余张,种植月季、小龙柏、紫丁香、珍珠梅、紫叶李、木槿、白蜡树、柿子树等花草树木近20余种,绿化面积18000平方米。村内所有住户都实施了旱厕改造。全村环境状况有了明显改观,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1994年8月,设立了鱼三村大集,这是继起凤、夏庄、华沟之后起凤镇的第四个立集市的村。起初设在新村路上,后改为鱼三村中心街上,每逢三、八为集日。

乡村集市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忙中偷闲的地方,每逢年关将近,为了抢占摊位,谁也不让谁,叫卖声、吆喝声、吵闹声不绝于耳,集市喧闹开始升温。铁器摊、窑货摊、食品摊、肉类摊、布匹摊、蔬菜摊、水果摊、杂货摊等一应俱全。这里的人们,通过赶集可以对当地的土特产和外地物资互通有无。2015年春,鱼三村投资80余万元将郭鲁桥一北一南已经断流多年的河沟填平,硬化面积达 1000 平方米,鱼龙晚市遂迁于此。

社会文化

教育 解放前,鱼三村在宋丰柱老宅有一私塾点,供家庭经济殷实的孩童读书习字。那时参加教育工作的有巩保滨老师。解放后,利用巩毓枣家宅院建立了鱼龙东南村小学,东屋、西屋各四间,南屋三间作为教室,北屋七间用作办公室、教师宿舍和伙房。于孝恭管理学校,开始有3至4个老师,随着规模扩大,公办教师、代课教师调整到了七八个人,四个年级,其中一个复式班,学生近百人。五、六年级学生则转到牛家屋子东边鱼龙完小,继续读书直到完成学业。

1958年大跃进时期,曾在鱼龙巩氏家庙东北角,征用三户农户的房子,办过博兴县湖滨乡共产主义学院(一至六年级完全小学),学生来自鱼龙及夏庄、起凤、华沟等邻村,后因自然灾害,教师下放,学生回家,学校随之解散。

20世纪60年代初,在于家场新建鱼三小学,规模逐步扩大到五个年级连同带帽(因鱼龙联中教室不足,小学代管初一)的六年级学生,10个班,任课教师10余人,学生300多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里大部分社员不识字,为了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利用晚上或农闲时成立夜校和午校,安排一部分人做老师教认字和算数。生产大队为营造良好的识字氛围,派人在各条小巷的墙壁上,作画写字。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扫盲任务。

“文革”期间,学校是春天招生,冬季毕业。1975年开始改为夏季毕业,秋季招生。1979年8月份,鱼三小学第二次搬迁,是在原鱼三大队果园东侧第二、三生产小队场地上通过翻建而成,10个教学班,学生320余名。2004年8月撤校,与鱼四小学合并为鱼龙第二小学,校址在原鱼四小学。

全村共有大中专生近700人,副高级职称以上40多人。鱼三村较早的大学生有三人:巩秀兰,女,1945年8月出生,1964年考入山东医学院,桓台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桓台县政协第八、九、十、十一届政协副主席;曹秀荣,女,1945年8月出生,1964年考入山东医学院,历任桓台县卫生局计划生育专职干部,济南黄河航运局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职务;许丕江,男,1955年9月出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二年,考入青岛医学院滨州分院,历任滨州市复退军人医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任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教授。

卫生 2003年5月,鱼三村新建卫生室5间,共有医务人员5名。截至2015年底,全村新农合参与率达100%。

文娱 鱼龙子弟戏班的成长发展,使鱼三大队的李焕伟(武生)、巩子官(丑)、巩保玉(花脸)、巩曰连(老生)等一批批演员脱颖而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根据“三突出”原则,掀起了一场“以京剧革命为开端、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鱼三大队成立了由刘华负责,以刘体行为团长的“鱼龙三大队革命样板戏京剧团”。从各个生产小队,精挑细选出了有表演天赋、唱腔圆正、扮相较好的人组成演出人员。他们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进行对白、动作、唱腔的练习,经过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最终成就了《智取威虎山》这一剧目,并参加了当时桓台县革委会组织的汇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汇演结束后,曾到邻村华沟戏院进行过展演。逢年过节除为当地村民演出外,还被聘请到外地,比如邢家公社的演马村、宋家村等地演出,得到了当地人的赞誉。在《智取威虎山》剧目中,穆丕业掌鼓板,巩曰宗扮演杨子荣,巩曰连扮演少剑波,穆守花扮演常宝,李焕伟扮演猎户老常,许峰扮演座山雕,巩天增扮演栾平。此外还排演过《箭杆河边》《夺印》《东风解冻》等曲目。2008年以来,许玲、郭传磊、巩守云、李波等自发组织近20人的歌舞队,自筹资金及村民自愿捐款,利用冬闲季节排练了舞蹈《好日子》《祝福祖国》,小品《懒汉相亲》,独唱《父老乡亲》,京剧吕剧选段等曲目。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文艺汇演和燃放焰火等活动。

近年来,村内修建了篮球场、门球场等健身广场10余处,配备健身器材近100余件。投资25 万元建设的文化大院及宽敞明亮的图书阅览室天天向村民开放。村民们劳动之余,有了娱乐玩耍的好去处。2015年12月,巩崇木同志荣获桓台县农民京剧爱好者协会颁发的“先进会员”荣誉称号。

基层组织

鱼三村最早的党员是刘延发、于孝惠。解放初期,巩保兴任中共鱼龙乡书记,宋程河任鱼龙乡乡长,巩遵精曾任管区主任。

鱼三村历任党支部书记:巩保兴、巩遵精、许呈会、巩天堂、巩遵精、李瑞芝、巩增贤、刘丕荣、巩增贤、宋丰时、田连春、巩象华。现任党支部书记宋明续。现有党员115名。

革命烈士

宋程水,男,1925年3月出生,1946年春天入伍,渤海纵队七师二团一营,战士。从胶东渤海军区调入参战,1948年6月10日,在章丘龙山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23岁。

巩保训,男,1921年6月出生,华野十纵二十九师八十六团,班长。1949年1月,在河南睢县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28岁。

村庄古迹

郭鲁桥 在鱼三村民众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先有郭鲁桥,后有鱼龙湾。”说的是乌河流向鱼龙湾的“八里倒流水”,进入鱼龙湾庄地界后,首先经过一座“郭鲁桥”。因郭姓和鲁姓两大家族世代居住于此,并带头修建此桥,故名郭鲁桥。话说元成宗大德年间,郭姓从山西太原郡望播迁至此地。最初父子四人,老人故去后,除老大留下继续生活在此地外,其余兄弟三人带着原族谱,分别迁往广饶、周村和临淄。20年后,鲁家又迁于此。郭姓住在河东,鲁姓住在河西。当时河不深也不宽,只是一条小沟,其后经开宽落深成河。随着河两边居住人口的增多,加之互通联姻等原因,人们先是把一块木头横在小河上,后用几根木桩支撑一个支架,上面铺上木板做成一座简易的木板桥,再后又建了较宽的土桥。

1962年春,在于孝慧领导下,鱼三大队第二次对郭鲁桥进行了重建,“郭鲁桥”三个字由鱼四村巩子筠题写。重建后的郭鲁桥是一单孔石桥,此桥东西走向,底梁为方木搭建。桥面长约5米,宽约3米。南北桥栏杆宽约40公分,高约30公分。引桥护栏是清一色的条形石砌成的。桥身四角各有一根五棱柱,约80公分高,柱顶装饰一圆形石球。桥头有一百年古槐,树下的条石上刻有一个半米见方的棋盘,夏天,这里成了村民们乘凉休闲的好场所。“八里倒流水”一年四季从桥下流过,河水清澈见底,时常看到鱼虾在水面或河边自由地游动觅食,每年夏天总少不了拉网捕鱼的人。立冬以后,一只只满载芦苇的小船首尾相连从桥下穿过,在码头靠岸后,再一捆一捆地卸到岸上,此时节河岸的两侧,是成排成排的苇草的长城。

老人们说,早些年夏秋时节水大时,人们撑着装满湖区特产的对槽船(两只小木船连在一起),运往寿光等地,再从羊角沟捎回食盐、虾酱、咸鱼等海产品。郭鲁桥就是必经之地。小船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驶向远方,又满载着全村人的期盼回到家乡。

关帝庙 据乾隆二十四年(1759)左右一石碑记载,翟公、张公、刘公(刘大绅)三任新城知县不辞辛劳,经勘查、打点、放线等筹备工作,亲自监工,率领鱼龙湾众乡亲,力排众议,十余年不间断地挖改,八里河倒流水工程终于修建而成。同年鱼龙湾人在郭鲁桥以北西河岸,鱼龙老街东首,许家车门前修建庙宇一间,是坐西朝东砖砌的小屋,内有关羽、周仓、关平的塑像。修建此庙是为了鱼龙湾乡亲们镇邪、祈福。现已荡然无存。

史海钩沉

人民英雄纪念碑 1969年,鱼三大队在原鱼龙村东通往夏庄的土路以北,本大队公共墓地南首(现在桓台县鱼龙中学院内东南角),建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由许庆运带领木瓦匠及小工二十余人,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的。此纪念碑属砖结构,底层座为长方形,东西长为 3.9 米,南北宽3.6 米,碑高8.8米,由曹向儒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文。当时纪念碑后只有鱼三村三名烈士的坟墓,后其他三个大队的烈士也迁葬于此,前后两排,共八位。每年清明节,鱼龙湾庄的中小学生抬着自制的花圈先后到达此地为烈士扫墓。有时还带着铁锅、碗盆来到现场,用萝卜苗子加玉米面蒸煮巴拉子,每人一份吃后谈感受,写感想,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田家洼 位于索镇北12公里,现起凤镇政府西南约1华里。属鱼三村民委员会。37户,110人。耕地88亩,苇田22亩,是镇内最小的自然村。巩士清于清光绪五年自鱼龙湾迁此,因村处田家洼,故名。

匾牌 “柏茂松贞”匾——顺治十六年(1659)赐予巩毓锦家族,彰其乐善行德,尊老爱幼,深得众乡邻赞誉。

“大宾地”匾——彰巩毓华家族舍得散财,乐于捐助。

“玉洁冰霜”匾——县衙彰郭云忠的二婶母年轻丧夫后,恪守妇道,倾心抚养儿女之贞德。

村庄人物

曹向儒,男,1923年7月出生,曾在山东省合作社干校学习,曾任鱼龙联中第一任校长。

李刚庭,男,1929年12月出生,曾任共青团县委副书记、高青县花沟镇党委书记。

巩崇经,男,1946年1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

巩月江,男,1952年出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门诊部副主任。1997年被中宣部、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拥政爱民模范”。

巩同课,男,1954年11月出生,副主任医师,曾任胜利油田龙口基地中心医院院长

巩儒贤,男,1955年6月出生,曾在滨州市老干局工作,正科级。

许丕桐,男,1955年6月出生,高级工程师,曾任山东起凤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爱华,女,1955年8月出生,高级律师,滨州市劳动模范,现就职于山东志诚律师事务所。

宋明,男,1959年7月出生,高级会计师,现任山东起凤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玉孔,男,1959年11月出生,曾任果里镇党委副书记、桓台县水务局副局长。

巩遵洪,男,1960年3月出生,现任淄博市齐都北区公安分局政委。

宋坤,男,1960年4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

刘爱田,男,1960年9月出生,正师级少将,现就职于中国人民空军北京通州区军用机场。

李波,男,1961年12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桓台县优秀班主任。

巩同语,男,1962年1月出生,现任中石化胜利油田管理局胜利采油厂管理科科长。

刘跃,男,1962年4月出生,中学体育教师,全国千名农村“优秀体育教师”。

巩天合,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现任桓台一中艺体处主任。

巩崇云,男,1963年4月出生,现任桓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党委副书记,主任科员。

巩同海,男,1963年4月出生,中国书协会员,中国金融书协会员。作品入选中国书协“第三届书法兰亭奖”。

巩同霞,女,1963年4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邹平县开元小学校长,2002年获教育部“国家级骨干教师”称号。

郭冬河南律师(河南中冶律师事务所郭冬冬)

李克敏,男,1963年5月出生,高级工程师,现任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副总监。

巩爱华,女,1963年8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桓台县优秀班主任,淄博市师德标兵。

巩向电,男,1964年4月出生,现任淄博市周村区工商局副局长。

宋奎喜,男,1964年5月出生,浙江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保险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职美国纽约国际集团精算师。

巩曰锋,男,1964年11月出生,现任中共淄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老干部局局长。

巩同梁,男,1965年6月出生,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西藏自治区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

巩同慈,男,1966年2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桓台县优秀班主任,《马踏湖》杂志主编。

巩象华,女,1966年3月出生,淄博市“三八红旗手”,桓台县劳动模范。

巩天兵,男,1966年12月出生,现任东营市总工会副主席。

巩曰卿,男,1967年5月出生,现任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巩宜英,女,1968年6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和谐杯新课程理念优质课一等奖。

巩同兵,男,1968年6月出生,现任胜利油田财务监控中心副总会计师。

穆冠成,男,1970年11月出生,硕士,现任山东理工大学报社社长、总编辑、副编审。

朱洁,女,1971年5月出生,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研究生毕业,美国纽约汇丰银行会计师。

巩象树,男,1971年12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淄博市“学洋思”优质课一等奖。

巩冰,男,1973年10月出生,空军指挥学院指挥参谋系军事学硕士,现任空军地空导弹兵第五师副参谋长。

巩方玲,女,1976年7月出生,北京大学毕业,中科院博士,现任中科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刚,男,1976年12月出生,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淄博市太河水库管理局供水管理科科长。

许丕国,男,1979年6月出生,中校军衔,历任团政治部主任、团副政委、政委。

刘曰涛,男,1980年4月出生,博士,现就职于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巩天发,1980年6月出生,硕士,现就职于北京艺术培训中心。

巩军贤,男,1980年5月出生,主任医师,现就职于青岛崂山区军职以上高级领导休养所。

郭传真,女,1981年6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现任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团委书记。

郭梅静,女,1981年12月出生,一级建造师,现任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

巩航,男,1982年11月出生,中科院博士,现博士后在读。

宋文俊,女,1984年3月出生,主管护师,现就职于淄博市妇幼保健医院小儿科重症监护室。

巩道福,男,1984年5月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信息大学博士研究生,现任学校教导员。

巩向玮,女,1984年10月出生,现任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商务贸易系副主任。

刘晓,男,1984年10月出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现就职于澳大利亚健康部(卫生部)。

责编:张旬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