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夏邑卢律师

河南夏邑卢律师(河南新莲律师事务所)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5-30 04:36:14 浏览17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骆天庙村村口静静河南夏邑卢律师的乡村荷塘。

  

  骑三轮车的乡村老人。 (苏建军/摄)

  编者按

  当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代农民工走出家门,远赴城市打工时,或许,中国农村就注定将陷入一种孤独的命运。昔日人丁兴旺的农村,如今剩下的多半是老人、小孩和留守妇女。早在几年前,就有人用“外面像个村,进去不是村”来描述村庄的空心化现象。

  26.2%的农民工一年或超过一年才回家一次,29.7%的在外务工者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才通过手机等通信手段与家人联系一次,当被问及丈夫长期不在,情感是否感到孤独时,70.0%的被访者回答感到孤独……

  不久前,对河南“空心村”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作为人口流出大省,河南省农村“空心化”现象非常严重。

  有专家指出,农村“空心化”不仅表现为居住空间废弃、农村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等问题,还表现为家庭婚姻、留守老人缺乏系统的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疏离、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社会问题。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走进河南某个“空心村”,希望从它的困惑与希望中,发现成千上万空心村落的命运轨迹。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苏建军

  骆天庙村,位于河南东部的夏邑县郭店乡。

  七月的阳光,让人汗流浃背,而地里的庄稼却乘着热浪强壮地生长,大片大片的玉米已有一人多高,秸杆粗壮。

  顺着两三米宽的乡村水泥路向村庄走去,看到一幅淳朴的乡村图画:高高的泡桐树上知了在叫唤,一片片树林掩映着一座座小楼房、砖瓦房,偶尔会碰到村民开着三轮电动车缓缓出现,又缓缓离去。夏风吹过,树声、玉米枝叶声,还有池塘荷叶间的水流声,使得原本幽静的村庄更显寂静。

  这就是骆天庙村,这个小山村,终究没有挡住城市化的冲击,青壮年挤入城市讨生活,很多人搬离了村庄。

  不出去打工,又该怎么办

  骆天庙村位于郭店乡西南一公里,有5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2400多口人,耕地3164亩。这里传统农作物是小麦、玉米、红薯等,无支柱产业;村两委班子健全,有书记一名,主任一名,委员5名,党员41人,其中女党员4人,平均年龄40岁。骆天庙村是一个贫困村,贫困户265户,700多人,其中已脱贫224户,619人,未脱贫41户,93人,低保户101人,五保户12人。

  走在村子里,记者碰到了村支书和村主任,在和他们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该村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每年春节过后他们奔走在大江南北,四处漂泊打工,大部分村民主要集中在南京、宁波、南通等长三角地带,多在铝合金厂、纺织厂等企业上班,人均月收入大约在五千元左右,和家门口的乡村工厂每月一两千元的工资比较,大多数青壮年村民还是愿意千里迢迢外出奔波挣钱。有的是家中的男性出去,有的是女性出去,有的是夫妻二人一起去打工,有的还带上孩子一起出去,常年不回家,也基本上很少跟家里联系。

  在村中,记者看到,很多房子大门紧闭,空空落落,没有人住,不免显得有一些落寞。

  骆天庙村村支书骆西安对记者说,这个村的村民外出打工的大约有900多人,在家里的村民有1500多人,以老人、孩子居多,也有年轻女性留守在家。

  继续往村里走,记者碰到了正在树荫下乘凉的骆大爷,他热情地拉着记者的手,邀请去他家里喝口水。他的家在一片玉米地和树木旁,是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他和老伴住在已经破旧的三间瓦房里。门口的小黄狗,汪汪大叫,平时只有它陪伴着老两口度过一天又一天。屋子里很简陋,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刚下过雨,地面有点潮湿。见到记者来到家里,他的老伴李大娘从厨房出来热情招呼。

  李大娘说,她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女儿,都在外地打工。当初,孩子刚出去打工那几年,每年还回来过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些年儿子在外打工不回家了。前一段时间放暑假,孙子回来看望爷爷奶奶,住了几天也走了,想留孙子多住几天也留不住,又剩下孤独的老两口。女儿在南通打工,已嫁人,在那边一家人边打工边生活,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次。李大娘说着哭了,她无奈地说,在家里不挣钱难生活,在外面挣钱顾不了家,常年老少一家人难得见一面,十多年过去了,不适应也要适应,老年人想孩子,更要想孩子的前途,不出去打工,又该怎么办呢河南夏邑卢律师

  老两口上了年纪,家里的几亩地租了出去,一年收得一季麦子。看到骆大爷老两口不容易,该村驻村的第一书记、正好是商丘市妇联干部沈辉,他说,“老人家房屋陈旧,河南夏邑卢律师我们尽快申请住建部门危房改造项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骆西安告诉记者,像李大娘家这种情况:老两口在家,孩子都外出打工,常年分开的,全村大约有60多户。如何解决一家人相望不相聚,十年两茫茫这种状况,村支书显得很无奈。

  因为在村里挣不到钱,不仅很多青壮年出去打工了,连村里妇代会主任也外出打工了。

  他们最大的感受是孤独

  如今的偏远农村几乎有60%以上的村成了骆天庙村这样的“空心村”,除了对延续千年的“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传统家庭伦理构成巨大冲击外,还衍生出了土地荒芜、村舍闲置、阻碍脱贫致富等弊端。

  《河南省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调查发现,“空心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受到冲击,许多夫妻长期两地分居。

  由于长期异地分居,缺乏互动,情感趋于淡化。特别是居住在村庄里的留守妇女,既要从事农业劳动,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中可能会面临许多困难。丈夫角色长期缺失,可能会使其在情感上较为脆弱、孤独。当被问及丈夫长期不在,情感是否感到孤独时,70.0%的被访者回答感到孤独。

  小胡(化名)目前是家里的顶梁柱,丈夫几年前外出打工去了,丈夫一走,家里就剩下婆婆和女儿。婆婆身体有病,女儿要上学,家里、地里,只能靠小胡一肩挑,“我一天忙到黑,谁也指望不上”。

  “想不想孩子父亲?”小胡低下头,说了一句“想也没办法。”

  其实,小胡所面临的困境,在骆天庙村这样的空心村普遍存在。

  除了体力上的劳苦,其实,留守妇女的心理很脆弱,她们一方面担心家人的健康,一方面忍受长期分居的现状。

  除了留守妇女,感到孤独的还有留守老人。在骆天庙村,其实盖好的新房不在少数,但偌大的房子,通常都因为人少而显得空空荡荡。骆西安说,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本身需要照顾,实际上,不但没人照顾他们,年幼的孙子还要托付给他们。

河南夏邑卢律师(河南新莲律师事务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骆天庙村的留守老人不在少数,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因为孤独,老人们觉得日子太难打发了,最盼着孩子们都回。

  要想村庄不消失 需要有产业支撑

  要想让村里人老少不分离,发展经济是硬道理。但是,如何搞好乡村建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驻村扶贫也算是一个办法。从2015年开始,骆天庙村就选配了一名驻村干部,来的正是商丘市妇联的干部沈辉,他来了以后带领村民打井、修路、盖村室,一样一样地忙活着。

  如何精准扶贫,让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这需要一一了解,一一落实。村干部制定出一个全面方案,深入贫困户家中精准了解情况,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切实解决与扶贫户密切相关的问题。

  为了保证粮食丰收,村干部修建了3眼农田灌溉机井,以提高抗旱能力。水是农业的命脉,它能确保农民一年的好收成。

  从驻村精准扶贫到原来的村委会选举改革,再到原来的土地承包制度,和后来的农民外出打工……一系列的乡村行动,确实让千千万万个村庄富起来了,让千千万万个农民富起来了,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边是发展,一边是问题。

  记者和村委班子几个人、还有村民在村边的树荫下拉家常,一个最主要的话题就是,如何让村里乡里乡亲富起来?只有富起来,才能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骆天庙村有种植业,也有养殖业,但只有几户人家,形成不了规模,更没有示范作用,没有产生影响力。

  这个村,不仅仅缺的是资金,缺的是致富带头人,缺的是榜样的示范引领。

  在离这个村庄不远的会亭镇张楼村,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在那里,家门口就业,使很多人不再外出打工,漂泊挣钱,能够在家门口工作、生活,一家人能够在一起。

  在张楼村,有这样一对致富带头人,他们是夫妻俩:39岁的郭艳梅和她的丈夫王伟,创建了鹏远打火机有限公司,带动周边上百人在家门口就业。

  一个产业链,带富了一批致富带头人,一批致富带头人更为乡里乡亲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我和丈夫都在家门口这个打火机厂上班,每人月工资三四千块钱,不比在外打工挣得少,能照顾家,能照顾孩子,感觉挺满足的。”家住张楼村的冉巧云,今年39岁,她是鹏远打火机有限公司插盘车间主任,说起现在的生活,舒心的笑容写在脸上。她说,她有3个孩子,为了孩子,她和丈夫选择在家上班,比起在外打工漂泊,她心里更踏实。

  “一个月挣3000块钱,还能照顾家,我觉得挺好的。”“90后”女孩庄丽琴,今年25岁,丈夫在村里铸造厂上班,为了照顾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她和丈夫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踏踏实实地做着现在的工作。

  鹏远打火机有限公司安排周边村民150多人就业,其中女员工有近百人,像冉巧云这样夫妻双双都在公司上班的村民占到近一半。记者看到,在这里,除了“90后”工人、夫妻工人,还有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她们围坐在一起,干些简单的活儿,比如把打火机成品装盒等,一个月能挣到两三千元钱。

  随后,记者又来到火店镇29岁的孙翠花家,她的家在乡村公路旁边,一楼是手工艺品加工厂,主要生产锦旗、绶带等系列配饰产品,全家老少齐上阵,都在这里一起干活。

  “一家人在一起,挺幸福的。现在放暑假,我的两个儿子也回来了,家里可热闹了。”孙翠花一脸幸福地说。提起从事的手工业,孙翠花说,她的母亲从事锦旗制作已经20年了,后来她和丈夫、公婆,父母一起开了这个庭院加工厂,从温州购买原材料,加工成锦旗、绶带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家人年收入二三十万元。

  在夏邑县的几个村庄,记者看到,乡村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靠原来的农业耕作,有的引进新的产业,结果大不一样。如何让每一个村庄都能够发展起来?让每一个村民都能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记者感受到,这些乡村充满了迷茫,也充满了期待。

  · 名词解释 ·

  空心村,顾名思义,有些村庄,住的农民很少,占用的土地很多,大面积处于浪费和空置状态。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村掀起了盖新房热。于是,批少占多、批新不交旧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有些村庄急速向外扩张,村庄内形成了“空心”。从外观看,村庄新房一排一排;到村内一瞧,旧房一片一片,许多闲置无人居住。

  “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人们形容农村“空心村”的一句顺口溜。

  记者手记

  尊重现实,更需要尊重规律

  

  乡村企业中的老大娘。 (苏建军/摄)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苏建军

  有一种选择叫离开,有一种趋势叫进城。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长期的、持续的涌向城市,致使许多村庄成为“空心村”,出现了“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不易解决的困惑,有的村庄能够回来一些打工者,而有的村庄的打工者,可能将永远留在城市,他们的后代也可能一直在城市生活。

  记者在一些村庄看到,有些房子长年无人居住,村民邻居们知道他们在外打工,其他的情况就不太清楚了;而一部分人也可能是春节回来一趟,其他时间不见踪影;也有一些村民打了几年工,又回到村庄,找项目办企业,慢慢地形成产业链,自己致富了,也能够带领乡里乡亲致富。从记者走过的村庄可以感受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企业,确实给绿色的乡野带来了希望。

  同样在一个县城里,没有产业的村庄,在夏日炎热的笼罩下,愈发显得沉寂而萧条,村里行人稀少,有的在树荫下乘凉,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唠家常,日子一天天在望不到边际的田野中,在孤独、等待、期望中流走;而有产业的村庄,就像会亭镇拥有的打火机产业,村民集中到工厂上班,处处一派热火朝天忙碌的景象。有产业,就有上班门路,不出远门有钱挣,出再多汗,出再多力,日子也是有盼头的。

  但对于像夏邑县郭店乡骆天庙村这样典型的空心村,驻村干部也意识到,要解决村庄当前发展的困境,最好的办法是寻找并发展支柱产业,有了产业,村民就能在家门口就业,既顾家又有收入,一家人能经常聚在一起,获得幸福感。

  一个人的村庄,抑或一群人的村庄。发展,变革,需要尊重现实,更需要尊重规律。不漠视,不蛮干;不抛弃,不放弃!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