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彦河南吉豫律师事务所

罗彦河南吉豫律师事务所(君合律师事务所)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6-14 04:54:08 浏览1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史海钩沉

先生真是鲁灵光

——王大枢其人其事

■ 甘长川

“玉门关外有垂杨,几度春风忆故乡。万里生还疑梦寐,十年远戍历凄凉。身经瀚海风霜苦,赋就天山格力苍。莫怪镜中添白发,先生真是鲁灵光。”清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以“鲁殿灵光”之典,称赞王大枢是有声望且硕果仅存的人。的确,王大枢是太湖历史上一代大儒,也是著名的西域流放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如有“谜”一般的存在,他的故事随着滔滔的长河水流淌至今。

白沙河边一奇葩

王大枢(1732-1816年),派名芳素,幼名纲受,字体专,又字澹明,学名大枢,因家乡有白沙河而自号“白沙”。流放时,伊犁之北有山曰空谷,因号“空谷子”。晚年遇赦还乡后,为纪念伊犁这段难忘经历,又号“天山渔者”“天山老人”。因博学多才、不事权贵而名闻乡梓。

记载王大枢的有关资料很少,同治《太湖县志》人物志记载仅有一百七十余字罗彦河南吉豫律师事务所:“王大枢,号白沙,一号天山渔者。少孤力学,筑室司空山下,购书万卷,朝夕寝馈其中,熟读精思,

贯穿今古。乾隆辛卯举人,拣选知将铨部会,以公事戍伊犁。历秦陇,出关万里,得江山助,著作益富。伊犁本无志,保义烈公议创修,大枢进分野说,得与分纂,考订精详。凡有十三年,蒙赦旋里,两鬓皤然,犹手编不倦。卒年八十七。所著有《古史综》十二卷、《西征录》七卷、《诗序辑说》二卷、《春秋属辞》十二卷,已刻行世,外有《古韵通例考略》二卷、《陶诗释疑》二卷、《鸿爪录》一卷待梓,稿存介石山房。”《古韵通例考略》二卷、《陶诗释疑》二卷、《鸿爪录》一卷《西征录》七卷《太湖县志》存目。县志记载很全面,但不详细。

王大枢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青少年时期(1732-1771年)。王大枢生于雍正十年(1732年)少孤独,勤读书。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经过多次乡试后,终于考取了举人。同科同乡有两人,另一人王家彦,字保华,“五岁读《论语》,即讲求孝弟之义。方略馆议叙,候选知县,以祖母老辞不赴。”

有文章称王大枢考中举人后,举江左孝廉。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江左”即长江中下游长江以东地区。举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选拔官吏制度,“孝廉,”即讲孝道且廉洁之人。古人认为,只有孝廉之人才能做好官,汉代把举孝廉作为一种方法和制度,用来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明清两代孝廉就是对举人的通称。

中年时期(1771-1788年)。这一时期,是王大枢生命绽放异彩的时期。考中举人是多么大的荣耀,乾隆时期六十年间太湖县举人仅二十六人。按照正常的进阶轨迹,他能顺利入仕,居庙堂之高。然而造化弄人,生性秉异的王大枢,不事权贵,考中举人后长达十七年之久,得不到朝廷使用,有志难伸。在这一时期,王大枢展露才华,为民请命,富于传说。民间关于他满腹经纶、为民做主的许多故事,口口相传,为今天的人们所津津乐道。这里撷取两则。

乾隆年间,一宰相母亲去世,方士择了一穴地让其葬母。地在关帝庙附近,说是“活地”。这块地的主人硬是不让,宰相指使人强占。这人无奈找到王大枢,请他为其做主。王大枢听说后,略作思索,拿出一张纸,写了一首诗,让人张贴在庙墙上,诗云:“庙前一穴地,人言出天子,宰相要葬母,不知何意?”宰相听说后,立即放弃强占此地葬母的想法,对王大枢憎恨的同时,十分佩服王大枢的才学和智慧。

某地祈雨,文人墨客云集,题诗作匾助兴。正巧王大枢路过,有人请这位太湖大才子题字,王大枢提笔一挥而就,写了四个大字:“三然及地。”文人们哑然失笑,嘲笑道“三元及第,四个字错了两字,而且文不对题。”王大枢微微一笑,也不解释,扬长而去。若干年后,这里出了一个大学问家,他解释道:“‘三然及地’用典深且准,源于《孟子梁惠王下》‘天油然生云,沛然作雨,则苗勃然兴之矣’。”文人们听过后,对王大枢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

流放时期(1788-1799年)。这期间,王大枢初入印局,做文员,后参与《伊犁志》编纂,中间开过酒馆,一直坐馆教书,创作诗文。经历种种苦难,又乐在其中,后文专门讲述。

晚年时期(1799-1816年)。1799年,王大枢六十七岁高龄,两鬓皤然,老病缠身,蒙赦回到故里。王大枢为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啜菽庐”,伊犁归来进行了重新修葺。王大枢不再“狂歌”,只学“接舆(春秋楚隐士)”,①隐居在此,授徒讲习,料校残编,度过余生。

关于王大枢晚年授徒讲习,《西征录》两处提到,一是王大枢嘉庆十九年(1814年)《刻西征录识言》:在《西征录》整理过程中,“嘱从游胡昌泰、侄孙肃高等剔讹补注,缮写成帙”。二是肃高《集录空谷跫音跋》:②“庚申(1800年)伯祖南归,辛酉(1801年)高受业于门,讲习之余,辄语以塞垣同志、以故伊之文献”。可见王大枢晚年回到故里,除料校残编外,一直以授徒讲习为生。

纵观王大枢一生,跌宕起伏、十分坎坷,且身份很复杂。说是塾师,记载不完整,推测其一生多是读书坐馆罗彦河南吉豫律师事务所;说是官员,他又没有当官,志书只说是“拣选知县”,尚未赴任,“以公事戍伊犁”;说是讼师,所办案子史料也无记载,但他蔑视权贵,爱抱不平的故事至今流传;说他是诗人、学者,可知之者甚少,所著大多散佚,唯有《西征录》、《天山赋》震古烁今。

关于王大枢的生年、卒年、流放时间,各种记载有出入。

关于王大枢的生年有1731、1732年两说。按《西征录》序谓: “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重阳后六日,‘天山渔者’皖湖王大枢识于介石山房,时年八十有三。”故其应生于雍正十年( 1732年) 。

关于王大枢的卒年,同治《太湖县志》载其“卒年八十七”也不准确。王大枢墓在太湖县百里乡东口村太平架山,上书“天山渔者王公讳大枢之墓。嘉庆二十一年冬立。”据此王大枢当卒于1816 年,时年八十五岁。

关于王大枢的在西域流放的时间,有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之说。王大枢本人《无题》:“啮雪天山十一年”。肃高《集录空谷跫音跋》:“伯祖白沙夫子居伊犁十有三载”。《西征录》记载:王大枢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自安庆出发,同年十月到达伊犁。嘉庆四年(1799年)八月自惠远发轫返乡。嘉庆五年(1800年)四月至东冲口老家。

据此,王大枢自安庆出发至伊犁行程近七个月,流放伊犁十一年差二个月,自伊犁返乡至东冲口行程共八个月。王大枢往返行程时间和流放时间共十二年另一个月。以十一年、十二年或十三年表述王大枢流放时间都有依据。

啜菽庐前隐玄机

罗彦河南吉豫律师事务所(君合律师事务所)

王大枢故居在太湖县百里镇东冲口,斯人已去,只见片瓦残墙,萋萋荒草。“啜菽庐”今天不复存在,唯有一块大石静卧在旁边。石上有铭文,文曰:“介于石。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算四。嘉庆甲子四月十二,天山漁者王大枢铭并书,时年七十三。”文字以楷体为主,篆隶楷草行五体兼备,浑然一体。左下方有一方印,四个字,无法辨识。此语充满玄机,神秘莫测。许多人都做过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不揣冒昧略作些肤浅且不一定准确的解读。

介于石。介于石出于易经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爻辞意为:耿介如石,不需要等待时日,守持贞正可获吉祥。介于石意思有二:一、介,存留,介于石,把我的心迹存留于此石之上;二、以物喻人,人之犹石,耿介正直,坚强坚韧,不折不挠。

得磊之一。得,《说文》:“行有所得也。”磊,众石也。磊之一,石也。石之本义为岩石,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在中国文化中,石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独特内涵,石头被视为坚强、稳定和不朽的象征。在这里意即君子之品格耿介如石,正固如磐。

在豫之二。豫,豫卦,易经第十六卦。豫之二: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象辞的意思是说:磨难不足一日即解除,卜问得吉兆,因为六二之爻居下卦中位,像人得中正之道。占得此爻者,要深知欢乐必须适中有度,并能固守贞正之道,这样才有吉祥的结果。《系辞》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王大枢以豫卦第二卦表明自己于上不谄,于下不渎,安静自守,坚如磐石的心迹。

公不易三。公,公平、公正,与私相对。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公”即万物的“公欲,”即万物的公理。易,不改变,不更换。《易.乾》: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王弼注:“不为世俗所移易。”三,与下面的四同,没有实际意义。公不易,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坚守公平公正,坚持万物的公理,不畏权贵,不为世俗所移。

士不算四。士,古时指读书人,也是指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集体。士是只有在中国古代才有的特殊身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英社会群体。王大枢当然是其中之一。算,计较。不算就是不计较,读书人不计较许多。反映王大枢洒脱、落拓的个性。当时王大枢七十三岁高龄,又经历异域十一载风风雨雨,早已通透了,应该说是一个智慧老人。比他小二十九岁的赵文楷以“先生真是鲁灵光”的诗句盛赞他。

介于石偈语隐含的意思也许没有上述这么简单。世俗之人谁能理解一代奇才心中的孤寂、愤懑呢?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定隐含王大枢这个七十三岁的老人千回百折后的人生感慨和感悟,似乎也有着一种欲言又止的无奈。无论阳光轻暖,抑或雨雪霏霏,介于石铭文模糊而沧桑,透着神秘和智慧,充满着无尽的魅力。

流徒发配赴西行

王大枢,乾隆辛卯(1771年)举人,约为1784年“拣选知县”“将铨部会”,1788年“以公事戍伊犁”。拣选,清吏部之铨选官员制度。指官员出缺,于应升此缺之人中拣择最好者,由吏部引见请旨任用。人多位少,举人有三十年不能得官者,至乾隆年间拣选渐成虚名。

盛年中举,踌躇满志,王大枢怀着一腔正气和为民情怀,期待朝廷征召,一等就是十几年。好不容易等来了“拣选,”却“以公事戍伊犁。”《太湖县志》记载只有寥寥数字,且比较隐晦。到底因何公事戍伊犁?目前有三说,一说是得罪了权贵。王大枢不事权贵,爱抱不平,为权贵所恶。此说尚找不到确凿证据。二说因其有诗句“我行坐笔墨,几欲投之诟”,推测王大枢应该是因为笔墨文字忤触官府。新疆师范大学吴华峰教授等研究认为,王大枢当时写了一些文章,有触犯朝廷禁令的内容,因“文字狱”而获罪。三说因有诗句“岂挟酒颠狂,殆可发棠复,”(《孟子》“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灾荒之年,孟子又一次劝说齐王开仓赈济棠地灾民)。由此推测,王大枢应该是因为乘着酒兴,劝说官府赈灾济民而获罪。梗直的性格,为民请命的情怀,得罪官府之事王大枢可能经常为之,且不止于一二个方面,“以公事戍伊犁”是必然结果。

遣戍伊犁其实就是流放伊犁。流放是封建帝王对有罪官员或有功名之人,采用的惩戒手段。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新疆叛乱平定清廷再次控制天山南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廷在惠远城设立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南北两路,开始将犯人流放西北。纪晓岚、卢见曾、洪亮吉等著名文人都曾被流放至此。根据《清实录》记载,为了巩固清廷在新疆的统治并促进其地区发展,乾隆年间流放至新疆的罪犯数量高达十万之多。这些被流放之人身份高低不同,下至官兵士卒,上至皇亲国戚,成分极其复杂。当罪犯入疆之后,官府会根据他们罪行的大小、犯罪前的职位高低、是否有才能,大致分为奴役、屯田及当差三种方式。事务性差事多给罪行较轻的官犯,他们本身富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政治本领,让他们在新疆当差,除了惩罚他们的过错、让他们建功补过之外,朝廷更多的是想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促进新疆地区的发展,推动中原文化在新疆这片蛮夷之地的传播。王大枢当属于第三种。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十八日,五十七岁的王大枢,与同为流放的同乡刘操南(字定,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武举,今刘畈乡九田村人。流放原因待考)从安庆出发。亲朋好友在集贤关路边为王大枢设宴饯行,并驻关目送,“予时慷慨登途,初无所介于怀也。”及至桐城大关出小关,“举手与山灵作别,始为怅悒者久之。”

四月十二日,时方正夏,雨水泥泞,在雎州(今河南雎县)郊外古道旁小店,姐孙叶长春、家僮勤儿忽至,王大枢悲喜交集,痛饮大醉,乘着酒兴,赋“我行坐笔墨”诗一首。第二天,叶长春辞归,问王大枢忧乐何如?答曰“无所喜乐,无所忧戚,夷险何常,履之如一。”②王大枢、刘操南及勤儿继续西行。

四月二十四日是王大枢母亲的忌辰。是日,王大枢行至陈留县南空桑城。商贤相伊尹之母化为空桑有莘氏,采桑而得伊尹。唐高祖时傅奕与萧瑀展开灭佛之争,傅奕以此事讥笑萧瑀“尊无父之教”。王大枢有感于此,忆奕言,念慈母,凄然泪下。

行至河南偃师,王大枢“过夷齐塚,心脉脉,若有所系,取《伯夷传》反复读之”,认为《伯夷传》“择焉不精,语焉不详”,并为其做了一个二千余言的跋,对伯夷、叔齐有关事迹做了详尽考证。①尽管是“戴罪”之身,王大枢仍然手不释卷,考证、记录、作诗,其乐观豁达,昭然若揭。

行至华山,南瞻秦岭,即颂昌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诗,顾语书僮勤儿:“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此类是也”。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③此时此景,王大枢感同身受,“旷百世而相感”。主仆二人感慨万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路走来,自是千辛万苦。历秦陇,出关塞,渡黄河,七月十六日出嘉峪关,王大枢自谓“自此以往,为口外之人矣”。④九月三日达乌鲁木齐,同年十月十一日抵伊犁,行程“万有一百余里。”刚到伊犁,王大枢感叹“予于是为伊犁人”,这句话包含了无限的感慨,此后王大枢在伊犁生活了十一年之久,流放之人无出其右者。伊犁无疑成了王大枢的第二故乡。

啮雪天山十一年

王大枢以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成为乾嘉之际流放文人之翘楚。时人有诗云: “博雅群推王白沙,一生书里度年华”。他在伊犁生活细节展现在《西征录》诗文记述中。初至伊犁,王大枢被委派在印房办事,“枢来伊犁,奉派印房,得见蒙古、回纥、西洋、西藏、俄罗斯、哈萨克诸部书。”前文所述,综合各种因素,流放之人分工为奴役、屯田及当差三种形式。王大枢所犯罪较轻、有一定的文化修为和办事能力,且年龄偏大,官府安排他做些掌管印信、办理文书之类的工作。

次年三月,他向时任伊犁将军的保宁进呈了《伊犁星野述》,因受其赏识,遂调入志局修《伊犁志》。他和蔡世恪等人攀高山,趟冰河,涉大漠,啮冰雪,实地踏勘,收集第一手资料。乾隆五十五年( 1790) ,保宁将军奉调四川总督,修志之事搁置。然而王大枢的才华却由此得到地方官员以及朋友们的推崇,有人称赞他:“其学自天人性命、经子百家旁及象纬声律之术,无不博综淹贯。”

王大枢也正因此摆脱公差,将自己伊犁的居所取名为“还读斋”,一边读书,开始坐馆谋生。先是绥定城游戎刘化成聘其教子。后来绥定城总镇皂君保继聘,“主宾师弟款洽无间”。②这种生活一直维持到他赐还东归。边城坐馆的生活为他的著述提供了时间保障,更重要的是,这种经历扩大了他的交游,促使其更快融入到以镇边官员和流放文人构成的风雅群体当中,并成为这个群体中受人瞩目的一员。

王大枢受聘绥定城总镇皂君保家时,尝坐馆于“绥园”中。“绥园”创始于镇台德公,至皂公接镇时进行了扩建。园名乃镇台德公命王大枢所起,也是他和友人弄月酣歌,吟诗作赋之所。乾隆五十九年的一次雅集,是“绥园”众多集会的高潮,王大枢为作《绥园宴集碑记》。碑记描写了这次嘉会的盛况,并藉此由衷感慨: “噫,此地本乌孙故壤,夙为行国。何渠无人,何时无月,然自汉唐以来胜概不传也。吾侪幸享太平,托仁人之帡宇,飞觞进牍,得与斯游,虽永夕常羊,谓非千秋之嘉会欤。”在这些文字中,尽管看不出他流放异域的苦痛,但这种宾主融洽、共享太平的和谐氛围一定是表面和短暂的。

1789年,王大枢到伊犁第二年,与戍友徐铁樵、陈俊峰合开酒馆“廉五酒坊。”《西征录》卷四《廉五酒坊》为一篇纪实散文,记载了他合伙开酒馆的始末。因“豪门赊贷,无一现钱,碍皮面并难偿给,又以索酒尝酒及自家豪纵,所陪伴之费,折其强半,”酒馆开了一年左右时间,遂关门大吉。“廉五酒号则至今啧啧犹津津在人口云。”

王大枢流放期间最好的朋友是蔡蔬亭,(讳世恪,字备三,荆州监利人,刑部郎中,知江西瑞州)。蔡世恪曾说:“惟余与交最密,亦惟余知之最深”。因为共同入局修志,“得与联笔砚,相师友”。①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陪伴,相互倚重,惺惺相惜的深厚感情。

时戏曲活动在新疆也有出现,最典型的是对《西厢记》的点评、创作和演出。高秉从批判诲淫诲盗的立场点评了《西厢记》,张锦创作了《新西厢》。王大枢对《新西厢》进行了点评:“原本《哭宴》止用莺莺独唱,曲曲写其淫私。此则各有深衷,含情掩涕,其雅俗之分,不大径庭哉。高青畴评原本《哭宴》谓直是青楼送情郎之语,良然,良然。”

彼时,流放之人在伊犁找一份职业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由于清廷对新疆开发的重视,以及伊犁将军对他们的关照,尽管是戴罪之身,许多人不仅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而且都能发挥所长,甚至象王大枢一样受到当地最高长官的器重。

当然,尽管清廷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但丝毫没放松对他们的监管。洪亮吉《天山客话》:“迁客惟贤者种花养鱼,读书静坐而已,其余不免沾染”。清廷严令“不得置产娶妻”,“不得归籍,或妄作诗词,編选诽言。”王大枢《西征录》存草《答徐别驾铁樵书》:“顾维青绳止棘,文字多尤,伤弓未宁,念言心悸。夫古之君子,得志固无取肤谈,失意即谨持缄默。” “谨持缄默”是流放之人经历人生惨痛后的生存状态。这段时光,王大枢悲欣交集,仿佛在渡着一条命运的黑河。

十年荒戍赋西征

王大枢将自己往返伊犁途中及流放伊犁期间所见、所闻、所感著成《西征录》,书名取潘岳《西征赋》之意。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西征赋》是其一篇纪行赋,梁代收入《文选》,对后世影响深远,“豁达大度”“望表知里”“休明盛世”“浊泾清渭”等成语均出自《西征赋》。

《西征录》共八卷,《纪程》一、二,《新疆》《杂撰》《存草》五、六,《跫音》《天山赋东旋草等》。《纪程》自序谓“予谪戍伊犁,途路所经,证以素所综览,随得随记。既至,又辑伊犁南北两路诸见闻,共诠次之,得数卷,总名之曰《西征录》。”《西征录》在流放期间成书非常不易,不仅自然条件恶劣,且无任何资料参考。蔡世恪称“一者无文献可考,二者今昔号殊,三者以流离困厄之人,仓黄走笔,通俗且难,况欲掎摭汉唐,贯穿经史,勒成一家之言也,不亦戛戛乎难哉”。

今天所见是八卷《西征录》,但最早成书是蔡世恪作序的四卷本。四卷本在流放文人中传抄。接着王大枢又将流放时所著诗文陆续加入,成为六卷本。而《跫音》和第八卷则是在蒙赦回太湖后才加入的。嘉庆十九年(1814年),王大枢对全书进行了认真修订,由知县邱文熙(字明园,贵州大定府拔贡)及相与帮助筹资刻印,仍沿用最初《西征录》的名称。是为首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月,由族裔孙王幼庵(字希曾)等再次印行。二0一七年十二月,太湖县图书馆委托浙江古籍出版社印制五百册行世。

《纪程》部分两卷内容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西行笔记。随得随记,记载并考证西行途中山川地理、历史文化、民情风俗、气候物产等,这些西行笔记内容丰富,记叙翔实,考证古今,简而能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二是缘情发咏。《纪程》部分存诗七十三首,乃西行途中随行随咏,随咏随记。

新疆》《杂撰》两部分对新疆及伊犁的疆域、历史与现状、星野气候、山川河流、物产资源、怪异之事、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历史事件,乃至宗教都做了记载和考证,甚至做到了图文并茂。王大枢入局修志不久,因保宁将军奉调四川修志之事搁置,他将实地勘察和收集的资料收入《西征录.新疆》。王大枢精于舆地之学,他实地勘察和收集的资料详实精确,可以说是新疆百科全书和难得的边疆史地著作,对研究新疆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存草》部分两卷共收录颂一章、诗作二百五十五首、文十三篇,图二幅。颂主要是颂扬朝廷平定边疆的功绩。伊犁有平定准噶尔、平定回疆、土尔扈特归顺碑多座,碑为满汉回蒙四文。王大枢“恭逢斯盛,”感念朝廷丰功伟绩,拟四言一章予以颂扬。诗作多为咏物、酬唱、偶感、送别、题画等。文为伊犁分野述、屯田水利说、绥园宴集碑记、樗亭榷艺上篇、樗亭榷艺下篇、纳公紫塞闲呤题辞、刘公乙阁诗集叙、跋锦江诗集、跋张菊知落叶吟、跋半砚斋诗草、登徒梦记、山鬼图说、与徐别驾书十三篇。图一为空谷图,一为天山图,均为难得的历史资料。

《跫音》部分共收录友人三十九人共二百另二首诗文。跫音者,足音,脚步声也。诗人大多名不见经传,所载之诗文,不仅各具特色,在西域这段历史中可歌可泣,而且在中国诗歌史上也不可或缺。

《西征录》第八卷分为《天山赋》《空谷子传》《巧娘传》《兰招辞》文赋四篇,《东旋草》组诗诗五十一首。文赋无疑是上乘之作。《东旋草》一组东归之作,表现的是“十年荒戍,万里归来,岂秋燕之辞巢,似苍鹰之脱臂,痛定之后,仍带呻吟”,振聋发聩。

名动西域赋天山

王大枢一生的诗文应该很多,惜有所散佚,今主要见于《西征录》,余者仅见民国卷《太湖县志》艺文志《重过马蹈石岭》一首。《西征录》载诗五百八十一首(其中友人三十九人共二百另二首),文赋十七篇。现在所见王大枢存世诗文不足四百首(篇)。

王大枢的诗文题材很宽泛,涉及面广,几乎无所不入诗文,大抵分为七个方面。

一是纪行。随行随咏,四月十二日,行至雎州(今河南雎县),道旁酒舍刘姓女主人晋酒出墨楮索书,王大枢痛饮大醉,戏为试笔诗一首:“我行坐笔墨,几欲投之诟。那期逆旅中,无端而邂逅。我初不欲拈,触手忽相就。落纸已乩飞,得句若天凑。岂挟酒颠狂,殆可发棠复。笔乎汝诚能,慎勿增我疚。”酒后龙飞凤舞,有李太白遗风。“坐笔墨”,是否是因为写了触犯官府的文字,引发“文字狱”而获罪。“发棠”,典出《孟子尽心下》,孟子为推行仁政,曾就齐饥劝齐王,发放积谷赈济棠地灾民。王大枢也有可能因效法先贤,为民请命而获罪。查阅有关王大枢所有资料,仅有此处吐露了些许信息,当属于酒后真言。十三年后东归,刘姓女主人见面即识,记得前事,且吁嗟泣出曰“得南旋乎,十四年矣。”王大枢唏嘘不已,又口占绝句一首,感谢主人晋酒记挂之情。将出嘉峪关,王大枢见景生情,又赋绝句一首:“地僻虎狼咆,迳险龙蛇折。关扼九霄云,峰留太古雪。汉月近城黄,羌声吹笛裂。嗟尔出关人,肝肠不如铁。”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王大枢深感前路凶险未卜,心情十分灰暗。路过小池写了《还自伊犁次小池张履安张壮舆》:“客本支离比脱屣,公何意见同断金。春风古驿一杯酒,流水空山无限琴。回首征尘去已速,倦怀云树遥相钦。此人讵复世情想,愧我从前交友心。”路过县城赋诗《返自伊犁至县城酬亲友问讯》:“得返已非望,知交想更沦。那期通国侣,都念断蓬身。白首惭何似,青眸分转频。自缘风俗厚,于我究无因。”近乡情更怯,回到久别的老家,与亲朋好友问讯和见面,无限感慨,发出了“得返已非望”的人生感叹。

二是唱和。集会酬唱、临别赠诗、往来唱和,所作甚多。如《次韵又泉雪后漫吟四首》:“曹国蜉蝣乱似麻,野庐青女不成家。何如一夜天山雪,幻作青莲十丈花。”与朋友漫吟雪景,用典信手拈来,别具一格。《应润堂德公教撰绥园宴集碑记成寄晴嵠》:“琢墨镌华亦易为,枉教文字缺西陲。韩陵片石如堪语,或是空山博望碑。”以宴集碑比张骞碑,以韩陵片石之典,赞誉绥园宴集碑。诗歌酬唱,成为王大枢排遣孤独的最主要方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咏史。其《边关览古六十四咏》比较典型。王大枢在闲暇之余“裁一寸纸条,每取一人,节以一事,各吟二十八字。”“聚之得百余纸条,觉饶舌,乃删存六十四咏。”此组诗上至唐虞,下至朱明,恢弘大气,是览古佳作。如“十九年传千百年,边庭客让子争先。人生但了男儿事,能对飞鸿对杜鹃。”歌颂苏武杖节牧羊、啮雪不屈史实。《边关览古六十四咏》诗主要是记述歌颂与西域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四是思乡。“万里归心剧剑穿,只祈官道直如弦......(《戈壁滩》)”直截了当,直抒胸臆,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海风飘月色,秋水滟前除。……古词吟蟋蟀,清露滴蟾蜍。亦有林栖者,低头忆敝庐”(《次又泉望月怀龚谦亭原韵》),近花甲,逾古稀,异乡漂泊,身似浮萍,心如飞絮,王大枢借秋水秋月起兴,抒思乡之情,语淡情深。

五是感怀。“却老无如却恼,学仙不如忘年。千古一丘之貉,其中几个蛇蜕。(《生辰识壁》)轻松明快,诙谐睿智,道出一种人生哲学,对今人来说仍有借鉴意义。“塞垣无事且吟哦,日对天山费揣摩。检点十年寒苦句,命题唯是雪诗多。(《口占》)”此诗清新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不能忘怀。回到老家东冲口,物是人非,感慨万分,赋诗两首:“万里归来葺旧庐,依然风物助萧疏。阶前垒石方瑶岛,槛外刊筠续竹书。梦破绿天奔蚂蚁,怀开青月吐蟾蜍。平生剩有林泉癖,不为狂歌学接舆。”王大枢啜菽饮水,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生活非常清苦。一身锐气全消,不再狂傲,仿学接舆,隐居林泉。“黄土支墙棘作篱,才叫周匝即相宜。虚传狡兔营三窟,漫拟鹪鹩借一枝。小圃藏春原有限,空庭得月更无私。关门渐觉过从少,料校残编颇自怡。”啜菽庐黄土作墙,荆棘作篱,磊石为景,尽管简陋,但能遮风挡雨。王大枢打算在此料校残编,了却残生。

六是送别。“此别真宜别,骊歌似凯歌。几经私祷祝,今始慰蹉跎。楚雨连天远,葱云入塞多。与君飞动意,先已渡黄河。(《送蔚问亭南归之四》)”诗人依依不舍,羁客归心似箭,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阁秋风万里清,野塘春草自敷荣。深惭变豹能操简,甚辱韬龙屡驻旌。几见将军有揖客,共看公子下侯生。私恩感报知非望,惟仰台阶颂太平。(《谒别相国总统将军少保义烈公》)”变豹,出自宋代释正觉《偈颂七十八首》,意为地位发生显著转变。此诗信息量很大。王大枢至伊犁之二年三月,因呈星野述受义烈公赏识而入志局修志,并被聘请其为长公子授经。王大枢地位随之发生显著变化,“枢馆绥城镇府,公时宛辔必存问,逢节序必遣人下赐”。王大枢感念义烈公恩情,在其离别之际,蕴含真情赋诗一首以谒别。

七是咏物。以《天山赋》一文最佳。流放期间,王大枢出入于塞草边风,辗转大漠戈壁,历前人未历之境,创作热情迸发,创作了大批诗文辞赋。《天山赋》洋洋近万言,成篇伊始即手抄流行,甚至有人冒名,成为西域文学中的一段公案。此赋虽名天山,实则全方位描写西域的自然与人文风貌。首先总述天山南北两路史地概况,依次描写山中果木花卉、飞禽走兽、异域人物、仙灵传说,最后赞颂清朝疆宇之盛。《天山赋》成篇时,王大枢来西域不到三年,题材来源主要参阅相关典籍和实地考察见闻。此赋用虚实结合之笔抒写异域山川地理、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西域文学艺术史乃至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西征录》中的七类诗文,充满了生活气息,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一批流放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

流放文人,自踏上伊犁这块冰冻的土地,东归就是他们的终极企盼。在漫长的等待中,交游、赋诗作文成了他们砥砺精神的重要支柱。但许多流放之人东归后,大多对这段经历讳莫如深,因之所作诗文存世量不大。只有少数人能欣然面对,不遮不掩,且著书立说。王大枢便是其中之一。

王大枢的人生因流放而改变,但苦难历程是一个文人成长为真正诗人的必要条件,从这个层面来说,王大枢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

甘长川,安徽省太湖县退休职工。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庆市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军绿》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菁菁校园》面向全国征稿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2017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需授权,有关配图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公众号联系

倡导全民阅读 打造书香中国

不厚名家 不薄新人

投稿邮箱

tbyd2016@163.com

作品80%赞赏付给作者

“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