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作业多犯法吗

暑假作业多犯法吗(暑假作业最多怎么办)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6-25 21:18:04 浏览2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禁令”之下的教育公平,只能是画饼充饥

暑假作业多犯法吗(暑假作业最多怎么办)

  又到了新学年开学的时候。每年这个时候,教育部门下发各种“禁令”,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惯例。而且是门类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细、名目越来越令人昨舌。从最初的“禁止乱收费”、“禁止提前到校补课”、“禁止教辅书”、“禁止择校”、“禁止补课”、“禁止奥数”,到“禁止男教师单独接触女学生”,最近两年更为奇葩——“禁止任意增加课程难度”、“禁止各种形式的测试”、“禁止检查暑假作业”……

  例如这个增加课程难度,怎么算作是“增加了难度”?这完全根据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结果,学生能接受就不算有难度、学生听不懂老师想增加也增加不了;至于“各种形式的测试”,这就更加不可思议了:课堂就要精讲多练,只要是知识性学习,只要不是一讲到底,就离不开书面训练,这样的算不算“各种形式”的“测试”?至于暑假作业,就更是荒诞了,学生写作业、教师督促检查,讲“落实”,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最为成功的一点,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谈得上“让人民满意”的地方,在gy眼里,也成了“增加学习负担”。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人类认知的过程,就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离不开对比、辨析、陈述、归纳、定义等等这些具体的手段,更何况考试升学原本就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

  规范学校办学管理没有错,但是行政之手管的太宽、太细,管到了教师上课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总给人一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掩耳盗铃的心虚感。

  当“管理”发展到只能规定“不许做什么”的地步,凸显的是一种懒政和无能的集体病症,说明机制已经到了衰败的边缘。

  深究原因,教育已病入膏肓,管理者只能不断地用些意淫的口号,让民众得到瞬间的心灵抚慰。例如这些年我们听到最多的几句话——

  一、“确保教育公平。”

  什么是教育公平?普遍被概括为三点:

  1、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

  2、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的平等;

  3、学业成绩和目标层面平等。

  从这个标准看,古今中外,都不可能、也不曾实现过教育公平。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领域,即便相对公平也难以实现。

  首先是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国青年报》调查,61.1%的“90后”认为,出身背景、家庭财富、父母关系、学校好坏等因素,让同龄人在无形中划分为三六九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没说错。况且,经济社会地位和欲望和焦虑成正比,从去年上海江苏的“减招”风波,到今年浙江的新高考争议,不难看到,越是这些教育资源最丰富、“均衡化”越好的地方,家长们越是教育发愁。

  其次是机会和条件。有人说,教育领域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计划经济就是短缺经济,计划必然导致短缺。大到布局、管理、招生、教师聘用,小到学校搞什么活动、开什么课程、怎么分班、上课流程,都是教育部门说了算。重点校比普通校、民办校比公办校有更多优惠政策和办学自主权,人为造成的机会和条件已经不平等了。这两者的结果自然是教学效果和成绩的不平等。

  所以说,一切的抛开社会因素市场需求、空谈教育公平,都是耍流氓。

  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动不动就谈让所有人满意,根本就是个意淫的口号。因为这个“满意”充满了悖论:人民满意的,官员未必满意。

  比如备受主流精英群体指责、以考试地狱著称的“衡中”、“毛坦厂”模式,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紧缺的地方,平民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逆袭?老百姓满意是因为它是最不坏的办法;领导不满意,是因为它和我们的很多口号(口号就是“正确的废话”)不相符,所以影响了主政者的面子,“吃着香但闻着臭”。

  其次,因为没有绝对公平,所以教育才有存在的价值。简单扒一扒我国教育考试的历史就知道了。个人改变生活品质,最早是世袭制——拼爹;后来是举孝廉——类似“校长推荐”、“综合评价”这种东西,品德好不好、谁来推荐、多少猫腻,完全是笔糊涂账;再后来是科举制——省市县一级级、到全国“统考”,至少是实现了形式公平。

  教育部长陈宝生说:我们要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句话很实在:每个适龄儿童能接受教育,这已经是目标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目前看还只能是个追求。

  三、“教育的个性化。”

  什么是教育的个性化?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可选择的教育才是优质的。“尊重师生的差异,也将关注学校的个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校而异,探索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的转型发展。”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教育局长的话。

  个性化、可选择,听起来很有道理,很解气。可行得通吗?至少有三个矛盾等着解决。

  1、评价老师和评价学生之间的矛盾。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评价过程。至少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好老师”、“合格老师”的标准还是看分数高低。而评价学生,却是所谓立体的、综合的、绿色的。等于说:老师只能追求高分、但老师不能要求学生追求高分。这不就是教育评价中的22军规么。

  2、社会评价和学校评价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按理想的育人目标去评价孩子,学校丰富课程活动、相应减负要求;家长不买账,毕竟最后考试分数才是真金白银,这又是一对矛盾。这期间,家长自身诉求也是矛盾的:既要素质全面、还要考试高分;又要学得轻松、还想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3、个性化学习和大班制课堂的矛盾。我们的行政部门,一边倡导教学的个性化、课程的选择性,一边紧紧抓着办学自主权、专业自主权这个“核心权力”不放手。所谓个性化,也仅仅停留在多开设了一些兴趣特长课程上,家长真正关注的、升学相关的科目上,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最终还是把空洞的口号、和永远正确的废话,连同一系列具体的矛盾,甩给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