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骂人属于什么罪

骂人属于什么罪(骂他人构成什么罪)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6-27 04:18:04 浏览2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同学们,晚上好!今天的你的心情还好吗?

  感谢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感谢儒风大家团队的传虎老总、虎跃老师、小唐伯虎老师、龙祥老师、玲娇老师的辛苦付出,更感谢同学们不离不弃,和洪涛老师始终并肩走在悟道的路上。

  我们已经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二十章,这是第一阶段的课程。中华文明源于《易经》成于《孝经》,精英阶层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老子在两千六百年以前就对这样的“王道”思想做了明确的阐述。《道德经》给予我们的是一个逻辑思维,它同时也是我们思考的出发点。

  前二十章,老子为我们讲了很多道的特征,1=1+1,中国讲辩证阴阳思维,你说出的那句话既对了一半,也错了一半。可是“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还是要说出来不是吗?因此老子说“故强为之容”,即勉勉强强为大家说一说。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一个字都不能改,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它只是对道的文学表达,更多的是打比方、举例子,让我们恍恍惚惚、隐隐约约去感受大道的存在。

  第一章老子告诉我们“有”与“无”是一个问题,天下生于“有”,“有”生于“无”。可“无”又是如何生“有”的呢?下面进入第二十一章的内容:无中怎么生有。在正式进入经文之前,首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

  重要论述:

  1、中国人为什么总以“德行”来评定人,这是不是道德绑架?

  只要一谈到“孝”,很多人就会说:“你不要用‘孝’来绑架我。”老子在《道德经》对“孝”也做了重要的阐述,那就是他说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智”,这是不是道德绑架呢?它与道德到底有什么关联呢?它的区别又在哪里了?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翻译】:

  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

  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开宗明义,老子向我们讲述了“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即使“德”无所不容,也都是由道衍生而来,并且受“道”的支配,因此我们称之为“惟道是从”。在这一章中,老子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在两千六百多年以前就能够认识到道的存在,这是非常难得的。道在冥冥之中产生了万物,又无时无刻不在主宰万物,然而这种主宰是什么形式呢?那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无为”形式。“无为”就是我们感知不到道的存在,然而它却真真实实的存在,而且主宰着一切。比如春种,一般我们会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下种,只要错过了这个时间,哪怕是五天,你都会颗粒无收。

  道对万事万物进行着全方位的、无形的、强有力的控制和主宰,然而却不被感知,这就是它“无不为”的做法,“无为”的感受。人间的一切规律和原理都归于道,并称之为“德”,他所说的“道”既有精神的一面,又有物质的一面,既虚无缥缈,又实实在在。因此第一章讲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是什么情形呢?那就是接下来论是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有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的这一章就是对第一章和第二十五章的中间过渡,突出了“道”在大自然中的非常作用,突出了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同时指出“德”是由“道”产生。“道”与“德”互为表里,内心称之为“道”,表现出来的称之为“德”。老子明白地告诉我们“德”的运行规律和形态都是遵循“道”来变化的,“道”虽然恍恍惚惚的存在,但是有现象,有物质,有精气且非常真实,值得我们信赖。从古至今,“道”这个名字从来没有消亡过,而且根据“道”我们才能够知道万物的初始状态。

  老子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就是因为恍恍惚惚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我们说一个家庭的“道”到底在哪里呢?那就是爱情。两个人因为有了爱,才恍恍惚惚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接下来的重要使命就是繁衍后代了。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看过胎儿形成的图片,胚胎起初并不是人型,反而像小兔子或者是马的形状,然后恍恍惚惚有了人型,八个月最终成型,最后,一朝分娩。今天有个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文章说:“我忽然有一天看到爸爸在我出生的那一天写的日记,他说我模样太丑,无法接受。”洪涛老师看完不禁一笑,再次领悟到“道”的恍惚与神妙。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何上公是早期的《道德经》注解人之一,他说:“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自古以来,人们大都遵循他的注解,但是这种说法也有待商榷。“涤除玄览”的“览”和“孔”是一个意思,通常理解为“洞”,引申理解为“洞察、观察”。并非用眼睛来观,而是“致虚极,守静笃”恍恍惚惚中获得真视的灵感。

  “孔德之容”的“孔”字之所以解释为“大”的意思,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我们就来分析它背后的逻辑。“有”与“无”是一个问题,同,出而异名。没有是非,没有前后,没有难易。道实在是太大了,坏人同样也在道上。这个世界上没有纯正的坏人,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想一想,是不是那些坏人也对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很好呢?孔子告诉我们:大的事情不要违规,小的事情可以忽略不计。一位父亲生了三个儿子,两个上了研究生,一个学什么都不会,他总不能把最无能的儿子掐死吧!对于父母而言,孩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再笨都有责任对他好。因此我们就明白德行无论大小都在道上,只要原则不变,就可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洪涛老师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段子:情人节那天,丈夫开车出去一夜未归,回去就遭到妻子的审问。他说:“我昨天走到一个路口,那的黄灯闪了一夜,黄灯亮了就得停呀,所以我就等了一夜,直到今早亮了绿灯我才开回家。”很多人都会抱着侥幸心理,只要马路上没有监控,别说是黄灯,红灯都得闯过去。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原则,同学们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不给你答案,还是要靠你们思索和感悟什么叫做“中国的弹性”,什么叫做“执古御今,持经达变”,什么叫做“道纪”……

  《道德经》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我国东北地区叫做《德道经》,甚至改字为《得道经》。“德”字无论在前、在后还是换了一个字,丝毫不影响它对我们昭示的种种机密。商朝晚期上层人士十分崇尚“德”,以使商代社会大夫阶层为了“德”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尤其是商王朝后期人们对“德”的追求更加变本加厉,远远超越了我们现今的时代。在这个“尚德”的社会里,有的人偏偏以“不得”作为形式标准,而且还做出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周古公。周古公为了避祸放弃了原来的居住地,带领他的家族迁居到岐山。在当地站稳脚跟后,他以“不得”的精神感化附近的各个小国纷纷归附周朝,因此周人总结他的经验,得出了“不得”的思想方针。这个“得”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得到”,但它无法全面概括《道德经》里面的“德”。老子所说的“德”,就是通过你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像。

  “德”是“道”的表现形式,所以“道之唯物”。“唯”是变成的意思,“物”是物质、现象的意思。“道”生成万物,是“惟恍惟惚”。虽然是恍恍惚惚,但一到时间就会产生象,这就是“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就如同刚才我们所讲的两个人,从爱情到家庭,孩子从无型到有型的过程。“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是不变,但德是变化的,这就是道的作用。我们总是看到德的部分,看不到道的部分,“道德”到底是什么?就是“惟道是从”,跟着道走。人们经常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这个“道”就是本篇所讲的“惟道是从”。

  仿佛有又仿佛无,这就叫做“恍惚”、“混沌”、“太极”。人就是在懵懵懂懂中开始,在明明白白中结束的。虽然懵懂但了悟自作自受,虽然明白但不知道其中的曲折,这就老天爷带给我们的生活乐趣,因此,活在当下最为重要。这一段就是用文学来向我们描述什么是“恍恍惚惚”,即有痕迹,有本质,所以能发现“其中有物。”“物”是万物的本体和根源,不是指具体的东西,这就是“道”。

  “窈兮冥兮”,“窈”是“小”的意思,“冥”是深不可测的意思。指“道”既小又深不可测,像海里的生物一样,人们无从寻找,它们已经完完全全被海水所掩盖。

  “其中有精。”“精”指的是生命的最小原质。就像男人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它们是构成生命的最原始物质。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指这样的原质真实地存在,而且可以被验证。就如同我们通过X光、B超发现身体的症结,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自今及古。”老子为什讲“自今及古”,而不讲“自古至今”呢?“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我们只能从现在看到的现象,往前推理事物。介绍的时候,我们总会说:“这是谁的儿子。”而不会说:“这是谁的父亲。”是因为儿子一定有父亲,而看到儿子我们能推理出他是谁的父亲吗?当然不能,谁能知道未来的事呢?“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也是如此,我们先看到的是“今”,再根据“古”去做事情。

  “其名不去”指道的作用以及名字永远留存于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否认,只是说不清楚而已。

  “以阅众甫。”“甫”是父亲的意思。因为他的名字从来都不去,我们才“常有欲以观其徼。”从“徼”我们便可以找到道之妙,因此我们好像看到它是万物的父亲。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此而来。这一章是告诉我们“道纪”的,“道”一定要作用在物上才能够显现它的功能。如果我们没有身体,就没有行为和态度,自然也就搞不懂自己是怎么回事。道也是一样的,一定要通过万物的“有”才能探究事物背后的“道”。

  一切事物的属性叫做“德”,因此我们就知道中国人骂人的时候总是说:“你什么德行啊?”就从这里来的。因此我们看一个人的德行和表现,就很明白自己和他是不是同道中人。人的德行是可以装出来的,因此很多人被欺骗,但是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呢?那就是看清楚这个人背后“道”,方知其本性。

  “道”以“德”来考察,这就叫做“德行”。这是不是道德绑架呢?中国人很灵光,从一个人的谈吐中就看出这个人的德行好不好。“物”就是“01”,具体的现象,“物”的背后一定是有“道”在起作用。所以想要真正修到“德行具足”的境界,只有契合于“道”才可以。因此佛家讲:“万法不离自性。”六祖听《金刚金》隐隐约约只听到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可以互相解释。“道”在“德”与“象”中表达,但又不著于“任何象”。

  当真真假假不容易判断的时候,中国人的判定标准就随之产生,那就是“德行”。这并不叫道德绑架,而是人们在深究背后的“道”在哪里,因此有道就同道,道不同就不相为谋。

  中国人“刷脸”刷的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刷脸”?就是德行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信用。修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德,孔子讲“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不“立德”如何“立功”,不“立德”如何“立言”。“立功”难,“立言”难,但“立德”不难。

  “德”有两种:第一,阳德,即工作业绩。第二,阴德,做了别人看不到的“有德”之事。很多人会问洪涛老师:“我修德,别人不讲德怎么办?别人都不修德,我修了给谁看呢?”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是由阴德决定的,因此我们就懂得了“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和“德”是有必然的关系的:首先,一个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不要以短暂的时间来解决问题。有家整容机构的广告语是这样写的:上帝欠你的,韩氏还给你。同理,如果这家公司欠你的,社会也将还给你。

  今天下午我又和传虎老总长谈了三个小时。他说:“现在人之所以不想负责任,是因为他们觉得根本无法获得与之相等的回报。但是我认为公司欠你的,市场会还给你。”以前做好人的成本很高,现在反而很低;以前做坏人的成本很低,但现在做坏人的成本却很高,而且是高的惊人。曾经我们认为王宝强配不上马蓉,马蓉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学历高。可是当马蓉出轨的消息震惊整个娱乐圈的时候,我们又开始替王宝强不值。其实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道”的存在,虽然它恍恍惚惚,易被我们忽视,但是你的言行、方法大家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越来越早地看到因果。以前一辈子都发现不了的事情,如今两三年就能被曝光。因此,“有德”的人就会“有道”,“无道”的人早晚会表现出“无德”。这一章告诉我们一定要深信不疑地日日建立自己的“德行”,这是“得道”的最重要的方法。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句话讲出来就错了一半。我们只有通过做好一件一件的事情,才能明白背后的逻辑,才能合于“道”,才能变成有“德行”的人。“1=1+1”,我们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仁”,把事情做好。这也就是《道德经》为我们讲的“无中如何生有”。

  做事生“德”,做事的逻辑就是“道”。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让我们明天再见。同学们!晚安!

  

  作业:

  道德二字究竟有什么关联?又有哪些区别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感悟。

  《道德经》班学员心得感悟:

  感悟一: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德”是由“道”来决定的。“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德”是万物产生的一种体现,是万物的一种表现形式。“道"是“德”之母,“德”是“道”的镜子。“道”修得圆满与否由“德”而论,“德”做得成功与否由“道”决定。这里暂以人类的德行修为说明之。

  当今混沌而诡异的世道,鱼龙混杂。有的人好表现,有的人却隐藏得很深。真悟空深藏不露,假行者几可乱真,没有三世修为,无可辨真伪。

  胖人并非家庭条件殷实,廋人身体结实而并非营养不良;油嘴滑舌者肚里其实没货,颔首少语者往往是最后救场者;寡言少语老实者的爆发力势如火山,虚张声势者遇事会先求自保;道上混的乍乍呼呼、狐假虎威者大多是小弟,真正的老大往往非常客气而真人不露相;有人日常小节不拘而大事大非认真,有人斤斤计较往往得了芝麻丢西瓜;遵守规矩的人多有一得,取巧之人必有一失;孝挂嘴上之人最做不到尽孝,真正的孝子多行动,给人福相且必有回报。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通观各种百态万象,对比该章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并非都表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说明有的人真悟道,有的人假修行,道貌岸然、城府很深、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其实不学无术,真正得道高人是“知者不言”、“挫其锐”、“和其光同其尘”的,“故为天下贵”。

  “善恶都有报,但等时候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如来佛祖降临,真正的高人现身,当千夫所指时,假行者该显形了吧。

  由此可见,当“道”没修到一定境界时,“德”上不管如何粉饰、遮掩,总是不会圆满的;反过来,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他一定是经过千般修炼,而成得道之人。(杨万星)

  感悟二:

  和与道,行于德

  通过《道德经》前二十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道,可道,非常道。”于是我们就明白,反之,是不可道的,不可道的即为“常道”。于是我们就有了有关“道”的答案:是自然法则,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它“看不见,摸不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时时刻刻存在着。“天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人们在依“道”而行的过程中,将德显现出来,这德被誉为是道的跟班。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就明白,有德者必有道,而且不管有德还是无德,道是永远不离不弃的。

  道的无处不在,让我们结合实际来解读。正如一年四季,星移斗转,四季更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可逆转,不可违背。可是,现在的人可就逆天了,违背了,而且制造了太多的危害。比如随处可见的转基因食品,比如让一只鸡长四个翅膀,让猪崽儿三个月上市。因此卖肉者,自己不吃肉,卖鸡者自己不吃鸡。拿到街上卖的菜,打了过量的农药,自己就不吃。这,叫不叫和道?这,叫不叫失德?

  《尚书·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这句话是说,“上天作孽还可以原谅,但人作孽却不能原谅”,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时的感受。这里的自作孽,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即违背大道。

  当下的世界,由于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不可活”的现象随处可见,让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甚至生命受到了摧残。

  又比如人们乱砍乱伐,严重破坏森林植被,导致地球大气污染,产生了大量的雾霾,使得空气质量严重恶劣,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比如塑料制品带给人们的危害不可估量。这些违背自然之道的行为,不就是失德表现吗?

  宇宙中不仅自然万物有道,而且以道运行,其人伦关系亦有道。

  

  我们回到《孟子》的五伦大道便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大道,是每一个人一生都会面对的。五伦关系处好了,我们就说此人得道了。在孟子阐述的五伦关系中,不论是处于哪一伦,它都需要相互关系的双方共同遵守“规矩”,共同和道。而且人们在彼此遵规守矩旳过程中,由于人们持守“五伦”大道的层阶不同,因此其德行表现层次也各有层阶。可是很多人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有道者,不知道,失道者,不知道。不过有道者不知道,是老子所提倡的,而且被誉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生活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例子很多。人们都说,“床头百天无孝子”,这不是事实。

  有位《道德经》学员群里的同学,照顾卧床不起的老母亲,无微不至,而且长达五年之久。她说母亲养她小,她养母亲老,天经地义,根本没什么可值得炫耀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已被同学们用行动做了诠释。

  关于“君臣有义”,对于不同行业的人,应思考如下问题: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如何呈现的?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进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怎样付诸行动?

  或者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达成共同的心愿,他需要建立怎样和谐的工作关系呢?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大致的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另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回到《易经》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大道智慧。意思是说:为大地的,气势应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个人要能承受自己能力以内的事,则又要自己权衡。大地之道,就是包容万物,“利而不害”。至此就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把大地比作母亲了,这不正是源于母亲大地般的胸怀吗?对于儿女,哪怕孩子再丑,再残,母亲也会不离不弃。

  我老家有一邻居,儿子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艰难,不能自理,老母亲八十多岁了每天还在像照顾婴儿那样地照顾这个接近五十岁的儿子。

  再回忆一下我们的老艺术家秦怡先生,她不也是这样照顾智障儿的吗?而且长达四十多年。

  《孝经》有云:“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孔子说,君子做国家的事情,要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全心全意坚守本职工作,这就是孝。

  小孝孝家,中孝孝企,大孝孝国,至孝孝天下。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君子之德。

  关于道是德之根本,还可以做以下阐述。

  “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追溯到那远古的神话故事时期。关于盘古开天地的典故,那一定是人们觉得世界太美妙了,太有生命力了。人作为大地上的生物之一,与万事万物“和光同尘”。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说明自然大道,长生久视,不可逆转。我们应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独属于我们的世界,让大地母亲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分外妖娆。我们应学习大地母亲,“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作为大地母亲的儿女们,是不是筵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道德标准呢?是不是生育万物而不将万物据为己有呢?是不是畜养百姓而不对百姓自恃有恩呢?是不是领导下属而不对下属任意主宰呢?答案即在经典之内,又在经典之外。

  我们不论是领导,还是百姓,都不免从苏芮的《奉献》中得以启发:“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我的朋友,我的小孩,我的爹娘。答案:行动起来,行于道上,得其所德。”(杨磊)

  感悟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德是道的体现,比如谦逊、仁慈、博爱、乐善好施等,人的言行皆不可脱离道的准则,修道即是修德。(此案、彼岸)

  感悟四:

骂人属于什么罪(骂他人构成什么罪)

  所有德的背后都是道,修自己的德行,这是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的叮咛,真的很感动!

  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心态、思维逻辑表现形式叫德,也就是说平时生活中自己是否在道上通过德来体现。我上网查了一下道德的定义,发现生活中处处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付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孝敬父母不惹父母生气,对别人讲诚信等等都是好的德行。我想可能无私就是有的,有私就是无德,那些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心里想的是别人,没有自己,可是他的名椅子留在别人心里,那些无私奉献付出爱的人,没有要回报可是内心收获了爱和感动,当自己不执著“我”的时候,就没有队里、烦恼,生活自然幸福。

  今天碰见了一位阿姨到银行取款,阿姨等了很长时间,总算到她的号了,可是听到以为年轻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地在抱怨说:“真是急人,我还有急事,什么时候轮到我啊!”这位阿姨微笑着走到小伙子跟前,主动把自己的号让给了小伙子,说:“您有急事您先办,我有的是时间,再说我还要感谢你们年轻人,我年龄大,每次上公交车都是您们给我让座。”听完阿姨的话我很感动,阿姨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感恩老师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好好学习!如有表达不对的地方,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天云)

  感悟五:

  道是根本,德是表象,道是无,德是有,此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为人做事愈近于道,德行越高,越合于自然。(唐忠诚)

  感悟六:

  感谢老师今天的讲解,获益匪浅,感恩老师,感恩儒风学社的平台。

  目前,自己的学识水平还比较薄弱,对老师将的内容需要加深学习内化。我对今天学的“道德”两字,感觉“道”总是以准则存在着,这个准则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原则,“德”是以责任态存在着。用自己的内心标准,以自己责任心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工作。(蒋群英)

  感悟七: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不易的规律,即“道”,遵循它得到丰收,收获丰硕即万千现象的“有”,心中充满崇敬,行为必然威严。道生万物,大道至简,缘起性空。(薛军利)

  (中国孝心网编辑中心编辑杨玲娇、刘龙祥

  山东儒学传播公司产品经理程虎跃根据录音整理)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