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首位盲人调律师

河南首位盲人调律师(中国首位盲人律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6-06 07:00:08 浏览1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希望工程”是一项政府扶持的民间公益事业,它像雨露阳光,哺育了多少贫困家庭的子女成长啊!今天,在我们繁华的大都市,在熙熙攘攘的街市,在人流涌动的地铁,在豪华的写字楼,在高楼林立的金融区,那些服饰光鲜、风度翩翩的男男女女,他们之中该有多少人,是踏着“希望工程”铺设的红地毯走来的!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南疆的村寨,北国的林区,边远的山乡,偏僻的海边,至今还有一些孩子在艰难地走着自己的求学之路。今天,我讲三个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叫“小芳”的女孩,她们都想读书,但读得都很不易……

●第一个故事●

瞎子点灯亮堂堂

有个姑娘叫小芳,是全村唯一的初中生。小芳家有个邻居,姓麻,孤身一人,还是个瞎子,是村里的“五保户”。

这一年,偏僻的山村通电了,供电人员问麻瞎子安不安电灯,麻瞎子诙谐地说:“瞎子点灯白费油,再说俺也交不起电费。”大伙哈哈大笑。这时一旁的小芳说:“麻叔叔家应当安装电灯,晚上,乡亲们到他家串个门帮个忙,难道摸黑不成河南首位盲人调律师?”村主任说:“对呀,他的那点电费由村委会支付吧。”麻瞎子兴奋地说:“麻瞎子点灯,盼望光明,好,社会主义好。”

麻瞎子家安了电灯几个月,确实没亮过几次,那点电费村委会就给垫付了。

可又过了一段日子,有人反映,说是麻瞎子家夜夜电灯亮晃晃的,而且一亮就是半夜。村主任不太相信,晚上,他悄悄去麻瞎子家查看,远远看到麻瞎子家黑黢黢的,走近一看,只见窗户被严严实实地遮挡着。村主任敲门,麻瞎子说:“主任,我已经钻被窝睡觉了。”村主任瞅瞅黑糊糊的土坯屋,又转身走了。

可村民还是接二连三地反映,说麻瞎子家半夜还开着电灯,虽然窗口堵得严严实实,可瞒不了精明的村民。村主任莫名其妙:瞎子点灯干什么?

当天晚上,村主任偷偷隐蔽在麻瞎子家门前的一堆柴草边,不一会,就看见一个黑影朝这儿急急走来,村主任定睛一看,这不是小芳吗?只见她悄悄溜进麻瞎子家,然后将门落闩,并将窗户堵得严严实实。村主任百思不解:这么晚了,小芳到麻瞎子家干什么?

村主任一直等到半夜,才见小芳从麻瞎子家溜出来,一溜小跑来到自家门口,她母亲准时给她开了门……

“这里边一定有问题!”村主任没有惊动其他人,也没有询问小芳的父母,他决定晚上再探个究竟。

到了夜里,村主任早早隐藏在柴草中,静静观察动静。一会儿,小芳出现了,照样脚步匆匆,照旧推开麻瞎子的房门,落闩、堵窗,然后一切归于平静……

村主任从柴草中一跃而出,来到麻瞎子门前敲门,只听麻瞎子在屋内说:“村主任,我钻被窝睡觉啦,有事明天说吧。”村主任扯着嗓门嚷道:“河南首位盲人调律师你给我开门!我现在就有急事要说!”

敲门声和叫喊声引来了周围的乡亲们,他们也想看看麻瞎子搞的是什么鬼名堂。

麻瞎子无奈,只得乖乖开了门。灯光下,麻瞎子在剥玉米棒子,这是他主动向村里要来的“公务活”河南首位盲人调律师;另一边,小芳一面看书一面也在剥玉米棒子……

小芳见纸里包不住火,羞答答地走到村主任面前,说:“主任,我就要报考中专学校了,我想好好复习功课,可家里为我上学欠了8000元的债,家里实在点不起电灯,白天我还要帮家里干活,只有晚上来麻叔叔家复习功课,可我没有白用村里的电,我一边看书一边剥玉米……”

乡亲们眼圈红了,村主任声音哽咽着说:“小芳,你努力学习吧,一心不能二用,你不要剥玉米了,专心看书……不要担心,这里的电费由村委会支付……”

●第二个故事●

山村里的姊妹花

河南首位盲人调律师(中国首位盲人律师)

在一个叫梨花沟的小村,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名字叫郭大芳和郭小芳。她们的父母一直双双在城里打工,每年只是春节才回来一趟,姐妹俩就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过。这年春节,父母回来了,还带回了两人打工赚来的一点钱,不过,令父母为难的是,家里的地要雇人种,俩女儿上学要花钱,两个老人要养活……手头这点钱根本不够啊!

年三十晚上,待俩孩子睡下后,父母到了两个老人的房里,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宿……

接下来的几天,大芳和小芳都感到父母变得格外的亲切和蔼,慈祥体贴,家务活一点不让姐妹俩碰,一有点空闲就陪着她们嬉戏玩耍,尽享着天伦之乐。她们哪里知道,父母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她们中的某一个深深的歉疚!

三六九,往外走。初五的晚上,吃过饭,姐妹俩正要去做功课,父母叫住了她们,父亲说:“大芳,小芳,明天一早,爸妈又要去城里打工了,有件事,不得不跟你俩商量了。”父亲艰难地咳了一会,才继续说着,“咱家的钱,只够你们俩中的一个人上学,另一个,必须休学,帮着爷爷奶奶做家务活,割草放羊……”

姐妹俩呆住了,好久,大芳才说:“爸爸……我们才上小学三年级啊,你就不让我们上了?”

父母不吭一声,难堪而又痛苦地沉默着,俩孩子漂亮聪明,学习成绩拔尖,是一对人见人夸的姐妹花,如果都能上学,将来准能成才,可没那么多的钱啊,唉!

这时,小芳懂事地说:“爸爸妈妈,你们不用难过,叫谁上不叫谁上,你们二老决定吧!”

手心手背都是肉,让父母如何是好?母亲抹了抹眼泪,说:“你们俩扔硬币,要不抓阄儿……”

小芳毅然说道:“爸爸妈妈,让姐姐上吧,我休学!”

大芳喊着:“不!让妹妹上!”

父亲搂过大芳,哽咽着说:“大芳,乖女儿,你总算是个姐,得让着妹妹,疼着妹妹,你就留在家里吧!爸爸对不起你,爸爸没本事,没钱,让你小小年纪就……”

大芳伸手拭去了爸爸眼角的泪花,说:“爸爸,没事的,等你以后有了钱,咱家的日子好过了,我还能上学的。”

第二天一早,父母走了。转眼到了开学时间,小芳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大芳则打草放羊,下地锄草,用稚嫩的肩膀帮着爷爷奶奶,一起挑起生活的重担。这种辍学现象,学校早就见怪不怪了,老师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把花名册上郭大芳的名字勾去……

小芳晓得自己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在学习上刻苦到了极点。有天下午,她发起烧来,老师不得不叫同学送她回家。谁知第二天一早,她就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教室里,班主任惊讶地说:“郭小芳,昨天你发烧这么厉害,我以为你怎么也得休息几天,怎么,病这么快就好了?”

小芳听了,脸上显出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严肃,她说:“老师,我家的情况您也清楚,想到我的姐姐,我也病不起啊,所以,病一下子就好了。”班主任不由感慨道: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这孩子,懂事懂得让人心酸!在家里,小芳和大芳住一个房间,每天晚上,她们那个屋的灯都要亮到很晚很晚……

大芳上不起学,最愧疚的还是父母,夫妻俩起早贪黑,拼命地挣钱,很少回家,即使偶尔回去,也是来去匆匆,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这一年,小芳该考初中了。

春节到了,夫妻俩也回了家。现在,两人手头攒了一点钱,他们决定让小芳考城里的中学,让大芳继续读乡里的小学。

除夕夜,一家人吃年夜饭时,父母对大芳和小芳说了他们的打算,这时,小芳说:“爸爸,让姐姐和我一起考中学吧!”

父亲一听就傻了:“这怎么可能……”

小芳这才含泪告诉父亲:“爸爸,你知道吗?其实姐姐没有休学,这几年来,我俩每人轮流着去上一天学,谁上学的这天,谁回来后就把这天学的功课教给对方,然后第二天,另一个人再去。因为我俩长得太像了,把衣服一换,连爷爷奶奶都认不出来。赶上谁病了,谁就是姐姐,在家休息,所以,这几年,是我和姐姐一同上的学……”

父亲一听,禁不住失声哭了起来:“我的女儿啊……”妻子、爷爷、奶奶听了也都是又惊又喜,泪流满面……

几个月后,大芳和小芳双双考取了城里的一所中学……

●第三个故事●

当了一回大傻瓜

这天晚上,丁家村的村主任丁大个接到了乡长的紧急电话,丁大个一听,顿时傻了眼,事情是这样的:

几年前,祖籍丁家村的一位老华侨,捐资为村里建造了一所小学。谁知三层的教学楼盖好后,丁大个动了歪心思,将小楼改变了用途,当成了村里的办公楼,学生们只好依旧在那几排破旧的平房里上学。现在乡长通知:丁老先生在女儿陪同下,要回村看看。丁大个一听害怕了:倘若真相败露,丁老先生向县里、市里一反映,自己这顶乌纱帽还保得了?想到这些,他不敢隐瞒,在电话中如实向乡长作了汇报,可怜巴巴地说:“这咋整?”

乡长一听火了,吼道:“还他娘的能咋整?赶紧把小学和村里的办公地点换过来,明儿天一亮就立马行动!我告诉你丁大个,你先给我把这事应付过去,等完事后我再跟你算账,你小子简直是胆大包天!”说罢,乡长“砰”地扣了电话。

丁大个哪敢怠慢,次日天蒙蒙亮,他就爬起来,组织村上的干部、村民、学校的师生,开始了蚂蚁大搬家,把村东头办公楼里的东西往村西头小学里搬,又把村西头小学里的东西往村东头办公楼里搬,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麻烦,不仅东西要搬,还要换牌子、钉门牌、挂黑板、更换张贴画、重新刷标语……从早忙到晚,总算大体搬好,这时,接到正式通知:丁老先生明天上午到。

第二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上午九点多,丁老先生一行,在村头下了车,缓缓往村里走。老先生少小离家,一直忘不了的就是故乡的煎饼卷大葱蘸大酱。得知他好这一口,丁大个安排一个叫丁大嫂的,在家门口支了鏊子摊煎饼,客人们的午饭,就在她家吃。

丁大嫂有个女儿叫丁小芳,上小学四年级。因为丁老先生的午饭要在她家吃,头天晚上丁大个专门“教导”了母女俩半天,叮嘱她们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句不许说,谁要是说漏了嘴,完事后给她好看,气得丁小芳直冲他翻白眼。

丁老先生听了介绍,非常高兴,路过煎饼摊子时,他亲热地向丁大嫂打招呼,寒暄着:“真是太麻烦你了,你女儿呢?等会我们从学校回来,带上你女儿一块回来。”丁大嫂扬手一指,说:“到学校上学去了……您老别客气,一点家常饭,没什么麻烦的。”

丁老先生他们来到学校,做课间操时,向师生赠送了文具、教具,又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旁听了一堂课。转眼放学时间到了,老师们找来了丁小芳,丁老先生拉着小芳的手,一路上说说笑笑,去她家吃煎饼卷大葱蘸大酱……

丁大个和几个村干部一直高度紧张,生怕有人说漏了嘴,他们分工合作,各盯各的人,一刻也不敢让丁老先生他们脱离开自己的视线。午饭后,丁老先生又提出去看一下村里办公的地方。他们来到村西头那几排破落的平房,那些房子实在是太破旧了,阴冷潮湿不说,有的房顶都有大窟窿了,站在屋里一仰头,竟然能看到天;还有十多扇窗没玻璃了,蒙着塑料布,大白天屋里也得开着灯才能看清。

丁老先生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他激动地自言自语着:“这里的条件比我想象的还差啊……”

丁大个厚着脸皮说道:“这就是我们办公的地方!只要孩子们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村干部再苦再难也不怕,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嘛!”

丁老先生听了,当场叫女儿拿出支票簿,不由分说提笔就开了一张支票,递到丁大个手中,说:“我也没什么好讲的了!这点钱,你们拿着盖座办公楼吧。在这样的房子里办公,身体受不了啊!”

丁大个立即带头喊起了口号:“感谢丁老先生疏财好义、造福桑梓!”现场立时掌声一片……

第二天黄昏时分,丁老先生和女儿搭乘国际航班离开了这个城市,在航班上,丁老先生的女儿犹豫着:有句话,她不知该不该对父亲讲—昨天一进村,她就看出丁家村的那几个干部在玩猫腻:那个摊煎饼的丁大嫂,说她女儿丁小芳上学去了,扬手指的是村西头,但村干部们却把他们带到了村东头……难道丁大嫂连村小学在村西还是村东都不知道?但是,她看着父亲苍老、疲惫的容颜,便决定不讲了:父亲已经是快七十岁的人了,这辈子都不一定再有机会回故乡了,不要败坏他的心境了,就让他留下一个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吧……

与此同时,躺在座位上闭目养神的丁老先生,也有一句话想对女儿讲:昨天中午,他拉着丁小芳的手去她家时,丁小芳偷偷往他手心里塞了张纸条,他借午休打盹的工夫,匆匆读了,纸条上写的是—“爷爷:您上当了!我们是昨天才从村西头的平房,搬进村东头的小楼里的……”下午,实地察看了村西头的平房后,他之所以又主动捐出一笔钱,实在是害怕他走后,孩子们再被迫搬回那破落的平房……

思前想后,丁老先生决定不讲了—只要丁小芳那些孩子们,能在宽敞、温暖、明亮的小楼里上课,他当一回傻瓜,又有什么要紧呢?

群贤毕至

访客